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京剧两百年:传承与发展(《 人民日报 》 09-7-30)

 

   作为融汇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品种,京剧以其内涵博大精深、唱腔韵味浑厚,成为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而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如何将这一份珍贵遗产传之久远的关键。

  7月16日至19日,本报文艺部邀请文艺界专家学者十余人,在北戴河召开“京剧如何继承创新研讨会”。与会人士围绕“京剧如何继承与创新”、“如何表现现实题材”、“如何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如何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等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并就加强京剧人才培养、京剧新剧目建设、如何普及提高等问题达成共识。与会专家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为当代京剧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启示,注入新的力量,从而推动京剧艺术不断开创新局面,走进新境界。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编  者

                     新剧目如何唱得响传得开

                              赵景勃 张关正

    当前,京剧市场出现萎缩,京剧与大众正日渐疏离。票价过高,剧目贫乏,创作上以评奖为主体,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少创造能力弱等等原因,制约了京剧的发展。尤其缺乏更多的经典剧目,缺乏能够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好唱段。

 首先,新剧目创作不能片面强调认识功能,淡化愉悦功能。当前虽然鼓励创作新戏,但是由于评奖意识过强,剧目在选择和创作上片面地追求题材的厚重、内涵的深邃,缺乏观赏性,缺少轻松与超脱,观众没有反复欣赏的要求。如果能够从政策上鼓励为观众写戏,为观众演戏,着力表现观众喜闻乐见的事物,那么京剧就有可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其次,新剧目创作要凸显戏曲本体,力求形式多样。这些年新剧目的模式趋同化、单一化趋向较明显,分幕式的团块结构被广泛采用,很少见到传统分场式的线性结构。京剧的分场结构,可以大小场穿插,这样时空转化更便捷,故事叙述更流畅。

 编演新剧要以人为本,以戏曲表演艺术为核心,突出主演的艺术功力。《华子良》、《骆驼祥子》两出戏提供了一些经验:一是演员创作能动性的合理发挥——主演依据戏情戏理,想象创作,展示技术特长,最具有观赏亮点的是演员、技导的创作能动性的发挥;二是把握戏曲的情、理、技、趣,开掘感情,感情被赋予了戏曲化的形式;三是发挥戏曲的优势:“变形”,如《骆驼祥子》的洋车舞;《华子良》的耍鞋、耍箩筐舞等。不变形则不出奇,变形可以凸现戏曲的本体化特征,达到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第三,创作程序要力求合乎戏曲规律,要先立戏后制作。老一辈创作新剧都是先立戏,戏好看了,再投入制作,所以常用已有服装试演。现在的新戏创演,规模庞大,舞美大,乐队大,用人众多,做一次修改消耗太大,致使好多有可能成功的戏失去了再修改再提高的机会,经典剧目很难产生。此外,题材选择,风格多样,也是创造一部优秀的新剧目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