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提升教师技能,才能越走越远 ——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高参中”师资培训侧记(《中国文化报》2017-07-18)

教师胡馨元为学生讲授校本女生唱腔课《穆桂英挂帅》

(本报记者  李月  文/图)180名教师积极参与,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每个学期开展两轮专家教学督导、进行一次教学汇报展演……为保证教学质量,中国戏曲学院参与“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以下简称“高参小”)的教学管理机制已成常态化、制度化。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商务会馆举行了“高参小”“高参中”工作师资培训会暨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通过提升教师技能,让戏曲普及越走越远。

培训促教学技能提升

“师资培训是做好‘高参小’‘高参中’工作的重要环节。从2014年工作开展至今,我们坚持每学期两次师资培训:一次是在学期初,以培训教师、布置本学期教学任务为主;一次是在学期末期,以总结教学经验、巩固提高教学技能为主。”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高参小”“高参中”工作负责人姚志强告诉记者,此次培训首次增加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希望通过评选工作优异的教师,展示其教学成果,为整个教学团队起到示范、引领和激励、鞭策作用。

 据了解,为发挥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体育、美育工作,北京市于2014年试点实施“高参小”项目。作为项目的参与高校之一,中国戏曲学院与史家胡同小学分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小、玉林小学等9所小学结成项目合作,随后又与北京市第九中学、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等17所中小学结成“高参中”“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合作,并以打造戏曲特色校为目标,在各校开设戏曲唱腔课、戏曲形体课、戏曲美术课3个校本课程,同时扶持各校成立戏曲、舞蹈、美术、民乐、合唱、曲艺等多种门类的艺术社团,促进各个学校美育教学发展。

此次师资培训由多位中小学一线教学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梳理戏曲普及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参加培训的教师以陪伴“高参小”一同成长的老教师和刚加入教学团队的新教师为主。“收获很大,进一步了解了艺术普及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设计,合理分配教学知识点,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他们告诉记者。

大赛引教学技能反思

首届教师技能大赛共有8名教师参赛,通过30分钟的授课进行技能角逐。为了真实展现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大赛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小和玉林小学共40名学生分组配合听讲,与教师共同呈现戏曲教学情景。教师胡馨元为学生们讲了一堂校本女生唱腔课《穆桂英挂帅》。她告诉记者:“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

“学唱腔前,要先会呼吸:吸气像闻花儿,呼气像吹蜡烛。”教师蒋涛用生动的语音,为孩子们讲授校本男生唱腔课《三家店》。他告诉记者,通过大赛,他看到了其他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在戏曲理论和教学方面的学习和探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孩子学习戏曲、爱好戏曲,未来将戏曲文化传承得更远。”

玉林小学三年级学生陈梓源告诉记者,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开始上戏曲课了,刚开始觉得有些难,但老师们都很有耐心,现在学习比以前容易多了。

“学习戏曲能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玉林小学学生闫一墨告诉记者,在学唱一段戏之前,教师会介绍这段戏讲的是什么、有哪些人物,他和同学们非常喜欢戏曲背后的故事。

多从学生角度出发

作为大赛评委之一,北京第八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玉芬很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参赛的几位老师教学能力都很强,专业素质很高,他们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全力投入,令人非常感动。“他们对学生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不仅教戏教艺,还特别注重教学生做人、做事,向学生传递传统美德和爱国爱戏之情。”她建议,今后老师在备课、设计教案和教学方法时,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变化,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姚志强表示,今后将鼓励所有“高参小”“高参中”授课老师勇于尝试,加紧转型。“在戏曲普及教育领域,我们希望老师能全面讲授戏曲知识,而不囿于自身的行当。对此,我们在课程安排上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比如不分行当、不分门类开课,帮助老师们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他说,待“高参小”项目结束时,希望能给合作的每所小学留下一位老师,继续引领该校戏曲教育教学,推动戏曲普及教育越走越远。

目前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高参中”工作已进入“科研”阶段,如研发“京剧进校园”的专业教材,录制一批优质的网络在线戏曲课程等,让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选课、听课、学课,未来也会通过一些合作机构使这些课程能够无偿、广泛地推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