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戏曲喝彩——“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交流合作传承与发展·澳门论坛”侧记 (人民政协网 08-12-29 )
12月的澳门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因为迎来了澳门回归祖国9周年的日子。而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戏曲也为回归庆典送上了独特的祝福。12月21日,由全国政协京昆室和澳门特区全国政协委员“推动澳门文化产业建设小组”联合举办的“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交流合作传承与发展·澳门论坛”在澳门丽景湾酒店隆重举行。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论坛名誉主席张怀西,中联办副主任徐泽,全国政协常委、论坛主席何鸿遷,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全国政协委员梁华等出席论坛。 张怀西对本次论坛在促进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上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举办澳门论坛,聚集了两岸四地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交流合作,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以利于戏曲艺术在新的时期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加强两岸四地戏曲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唤起所有华人的爱国热情,进而弘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目前,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创新工作方式,而本次论坛也是保障港澳委员充分发挥作用,拓宽工作思路的一种尝试。 何鸿遷说: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旅游城市,面对金融海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化,是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加深两岸四地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深入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对澳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积极推动的作用。 论坛汇集了来自两岸四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们就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和交流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踊跃的发言,并着重关注于戏曲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等问题。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昆剧院名誉院长汪世瑜对戏曲人才问题提出忧虑。他认为“人在艺在”,人是戏曲传承的关键。对此,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表示认同,并欢迎港澳台学生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为两岸四地的戏曲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澳门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蔡安安认为戏曲要在发展中传承。自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专家学者多谈保护和继承,却很少提到发展,其实继承和发展不能割裂。他主张戏曲的改革,但必须持慎重和科学的态度,遵守戏曲的独特规律。在戏曲艺术的创新上,香港中华艺萃研究会会长杨明做了不少努力。他介绍说,香港正尝试“重新包装”,以粤剧形式演绎京剧、昆曲的传统剧目。此外,台湾兰庭昆剧团团长王志萍也介绍了以文学、美术、教育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推广昆曲的经验。张国祥以“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共鸣、共识、共业”15个字为这种交流做出了高度的概括。 与一般的论坛活动不同,本次澳门论坛不仅有专家学者的理论交流,还有精彩的戏曲演出作为有益补充。正如梁华先生所说,下午论坛,晚上看戏,其乐无穷。出席论坛的嘉宾在永乐戏院与澳门民众一起欣赏了一场艺术精湛、异彩纷呈的“百花争艳耀濠江——京昆梆粤综合戏曲晚会”。 晚会汇集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珠海四省市五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考虑到南北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及澳门观众的欣赏需要,演出特别设计以武戏为主,从武戏开始领略中国戏曲的魅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恰到好处。 开场节目《百花争艳》是为澳门回归祖国9周年特别创作的,集中展示了部分戏曲表演程式中的精彩片段,演员们悦耳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赢来澳门观众的阵阵喝彩。而在此后《宝莲灯》、《泗州城》、《嘉兴府》等河北梆子经典剧目中,演员们不断做着高难度的空翻和抛接技巧,宏大的武戏场面使晚会达到了高潮,经常可以听到澳门观众带着粤语腔调的、激动的叫好声,这声音正表示着为年轻演员加油,为中国戏曲喝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