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也是个“角儿” (《中国中学生报》 08-12-16 )
最近,以著名京戏大师梅兰芳传奇人生为背景的影片《梅兰芳》热映,上映首周就创4218万的票房。再加上在CCTV-11戏曲频道直播的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此次大赛选手的平均年龄仅25岁,最小的只有16岁。这些,使得京剧这一传统戏曲在一些中学生中悄然升温,不少同学希望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为此,我们中国中学生报的学生记者走访了我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戏友社的成员们一同为大家揭开京剧的奥秘。
走进中国戏曲学院校园时,学生记者就被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所吸引。第一次近距离听到京胡、锣鼓的演奏,着实让大家兴奋了一下。
在戏曲学院戏友社成员的帮助下,学生记者们从最简单的身段、唱段开始学起。梁建有幸向戏友社社长夏袁学习了一下“老生”。
“一位表演系的同学教我基本的动作。一开始我还觉得动作挺简单的,就像跳舞一样优美自然,当我学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第一个动作就是教我怎么走台,一个基本动作我怎么也练习不好。看着镜子里自己可笑的动作,甚至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正当我沮丧的时候,教我的同学讲了一句让我感受很深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好的戏曲演员需要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在排练室中,戏友社社长夏袁为我们讲解了京剧的服装和道具,我这才明白原来京剧的讲究如此之多,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每一个扮相,其实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表演呈现出最美的一面。”梁建感慨地说。
作为戏曲的门外汉,小记者们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听着戏曲学院哥哥姐姐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京剧的身段、唱段、念白,学习了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以及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流派,小记者们被京剧的神秘深深吸引了。
粉墨登场
终于有机会穿上戏服上台体验了,大家这才发现,那些看似美丽的行头穿在身上,原来如此之重;那些闪闪发光的珠翠银钗戴起来,连头都不敢轻易晃动一下,可是戏曲演员们穿戴上还要在舞台上用形体和唱腔来展现曲折的故事情节,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爱美的小记者山谷佳月之前对京剧就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早就惦记着要体验一下京剧的扮相,在戏友社同学的帮助下,她终于扮上了旦角。
“这个妆很漂亮也很大方,我都认不出自己了,对着镜子我练习了很多刚刚学习的身段,只可惜活动的时间太短了,真想就带着这个妆回去,在同学面前秀段唱。活动结束的时候,我才十分不舍地把妆卸掉,学姐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扮上,我用了将近40分钟的时间把它卸掉,因为都是油彩,十分不好卸。”山谷对此很有感触。
国粹需要弘扬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从事京剧教学的老师,他们表示,京剧是门综合艺术,只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人人都能体味到京剧的美。京剧有些剧目故事情节比较缓慢,大概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快餐文化较多,不能马上喜欢这些曲目,但是同学们可从场面火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岔口》看起,折子戏表演要提前将戏里的历史故事告诉学生,循序渐进,给他们一个了解戏曲的机会。
在和戏曲学院同学们的交流中,学生记者了解到京剧在台湾叫国剧,因为她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剧种,而是可以代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当今,很多国外的华人华侨甚至外国友人都在关注着京剧,称之为Beijing opera。在西方,戏剧真是非常受欢迎的,就如同我们的京剧一样。一些外国人不惜花高昂的费用欣赏自己国家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可以不惜花掉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去买一张几百元甚至更高价位的明星演唱会的门票,但有多少中学生肯去买一张戏票,走进戏园子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呢?
“以前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常常会和爷爷奶奶抢遥控器,因为他们看到京剧就不会换台。”通过走近京剧的活动,学生记者们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回到校园中要将学到的京剧知识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中学生了解京剧的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