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走西口》的成功启示 ( 人民日报 2008-10-16 )
中国京剧青年研究生班历经十余年,成绩斐然,充分验证了当年设立京剧青年研究生班的战略眼光。作为青研班重要成果之一的新编京剧《走西口》(又名《晋德裕》),近日由山西京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联袂演出,获得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好评。《走西口》好就好在“走”出了一条新路,其新鲜艺术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走西口”故事后面的精神彰显是一种时代需要。该剧所采之事就是反映“以儒治商、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的晋商“走西口”故事,具有深刻的“人情物理和现实意义”。其关于“诚信”和“开放”精神诉求鲜明,毫无遮遮掩掩作吞吞吐吐之状,这是对当下有的艺术作品满足“视觉奇观”、表达一种“情绪”或者一味搞怪乞笑等现象的有力匡正。毋庸讳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语境下,有些领域里人们的荣辱观正在“商品拜物教”中淡化,道德滑坡等人文生态灾难正在进一步突显。而该剧中钟师傅憾留“良心秤”、常雨桥怒烧“劣质油”、钟雪儿诚信“拓北疆”等情节,正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彰显。基于此,该剧就有了一种美学意蕴追求中鲜明的意义着力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有了肯定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历史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可以说,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首先在于其具有了当下某些艺术作品日渐疏隔的鲜明深刻的思想性。
其次,这部作品坚持了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的辩证统一。此剧在彰显具有现实意义的“诚信”“开放”主题的同时,又始终坚持了对戏曲艺术本身“为角儿写戏”的美学追求。既防止了在历史层面失去宏观价值判断且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的细枝末节的小聪明,也防止了离开对艺术本体真切的美感体验,去空洞地做出大而无当的价值判断。在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观念和艺术品种的抢滩圈地,戏曲艺术要保持民族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当务之急理应是保护性继承,最成功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走西口》在整体造型设计上较好地保持了戏曲艺术独特的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虚拟性追求,见不到那些常常淹没戏曲艺术魅力的令人头晕目眩的舞台装置和灯光。其“有无相生”、“空纳万境”的舞台设计和唱腔设计契合了中国戏曲受众和戏曲艺术之间的审美约定,满足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意境想象的美感需求。不管是“晋德裕”落败悲剧的成因分析,还是“拓北疆”喜获成功的快乐场面,作为人物心灵外现的物质化成果——对白和唱词,或典雅或戏谑、或悲情或欢喜,处处流光溢彩,给人含英嚼华之感,而这一切都是在“角色匀妥”的综合性追求中得以完成。
再者,《走西口》打破门户之见,因人设戏,于魁智所宗的杨派、余派的圆润互补以及李胜素所宗的梅派、袁慧琴所宗的李派,舒桐所宗的袁派、刘桂娟所宗的程派、管波所宗的荀派、朱强所宗的马派等珠联璧合,可谓中直院团和地方院团强强联合、相映生辉的现实教材,流派纷呈之间,观众尽享荡气回肠的无体不备的戏曲艺术魅力。这种优势互补的和谐美学观念在优化戏曲生态的工作中,理应提倡。当然,“因人设戏”必须保持故事的合理与流畅,剧作在初演时也出现了故事脱节之弊。如上半部钟雪儿揭发“假油”虽有“替父报仇”之表象动因,而钟师傅死亡的深层原因却是为“诚信”的殉葬,宣示了诚信的主题诉求,但下半部钟雪儿“拓北疆”的艰辛创业故事展现却与上半部的意义着力点相脱节,使本应深刻的稳固主题松散游离。好在剧组在对此剧修改过程中对专家意见能择善而从,增加了颇为精彩的“夜访”一折,将“拓北疆”的动因与“重诚信”主题相勾连,使得上、下部在主体价值的取向上保持一致,得到深化的就是商道与人道,只有归依在“诚信”的经商理念中,“心心聚首”才有“滚滚财源”。如果说,上世纪京剧鼎盛时期的《群英会》曾成功地集中了谭派、马派、叶派、张派、裘派诸名角群英聚会,那么,在新世纪京剧振兴的历史条件下,《走西口》集中当今中青年七大名角共唱一出大戏,确实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作为中国京剧青研班的成果展示,《走西口》在鲜明的主题诉求、坚定的文化传承、和谐的美学主张、纷呈的流派艺术、圆满的故事展现等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多出这类上佳的艺术作品,中国京剧青研班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