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小清新”】邹四维《功夫熊猫》引发的创作(《北京青年报》2012-04-18)
去年,中国戏曲学院为一个叫邹四维的在校生举办了戏曲绘画展,不过他并非来自以绘画见长的舞美系,眼下,这个京剧系花脸专业的学生正在为自己的毕业分配穿梭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这样的专业院团,但在参加专业考核的同时,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绘画创作。
从在北京戏校上学时画老师的肖像开始,没有接受过一天素描和水粉训练的邹四维,便以自己的观察力、灵气和悟性在同学中小有名气。这个1989年11月出生的“准90后”,将自己真正开始绘画归结为《功夫熊猫》的触动。“由于我的行当是花脸,勾脸时自然会接触到与绘画有关的东西,后来是因为看了《功夫熊猫》,受到很大触动,片中都是中国元素,可你不服不行。我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流失。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京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绘画也是,我希望能以我的画让80后、90后认识京剧、喜欢京剧,为京剧找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符号。”从那时起,他将信手涂鸦的灵气锁定在戏画,有时用铅笔、毛笔画完再用电脑上色,有时则直接拿水粉或是蜡笔画。
不是梨园世家,也并非文艺家庭,来自京剧并不普及的长沙,邹四维是国戏京剧系唯一的湖南人。上课、练功的间歇,他以平均一天一幅的速度进行着创作,题材有的是剧目,有的则是舞台或是练功的瞬间。他曾经将自己的画放在微博上,转发率很高,后来有人将他的画偷印在T恤上,他才放弃了上传。
在邹四维的画中,外行能看到一个梨园新生代对传统老戏的新解,内行能看到一个扛大旗的龙套演员的视角——一辈子看着角儿的背影,那份酸楚与无奈。前段时间,他与著名漫画家李滨声有了接触,“现在画戏画的人,很多都是照着照片画,画的都是亮相的一瞬间,很少有人画过程中的魂。而李滨声老师是票友,唱小生,能看出京剧界的门道。他给我很多指点,但也告诉我不用死学他的风格,画出人物的神韵最重要。”
邹四维平时也会在网上看其他人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喜欢写意的东西,有的人一笔画出一个霸王,但不懂的人还以为是条鲤鱼。我也不太喜欢水墨,我对美式或欧式的漫画更感兴趣。我的梦想是将来我的作品能够做成动漫,或是印在服装等实物上。”
几年的业余绘画经历对邹四维的表演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能帮助我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练完一天的功,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京剧是动,画画是静,一动一静间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喜欢边听戏边画画,这样画出的人物是有灵魂的。我希望戏画能让京剧走出剧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可能比我单纯做一个演员更有价值。”
面临毕业的邹四维渴望进入院团,即便是一开始唱不上戏,他也愿意在剧团摸爬滚打。“如果脱离舞台,肯定不会有这么丰富的素材,有了这个过程,即使一辈子唱不出来,我也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