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魅力在偶像的背后(《北京日报》2013-05-16)
受访者:傅谨(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问: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您觉得角儿和偶像有什么区别?
答:角儿就是偶像,打造偶像是各种流行艺术进行推广的一个传播手段,有时这种宣传会导致戏迷对某个人艺术之外的兴趣超过艺术本身。借着偶像的力量来推广京剧,这并不新鲜,早在梅兰芳时代就是如此,梅兰芳就是凭借着偶像的力量起家的。他崛起时,无论业内业外都不认为他是最好的演员,但他却是最有市场价值的演员,这就是偶像的力量。梅兰芳能够成为偶像,除了本身形象好,表演也不错,再加上他的团队为他选择合适的剧目,即使不懂戏的人也会觉得很好。
问:今天京剧界对青年演员的偶像化包装,可以从梅兰芳身上汲取哪些经验?
答:时代不同,选择的推广方式也不同。现在整个艺术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传统的传播方法已经不匹配,今天的演员回到梅兰芳时代,可能就很难生存。那时候的演员练功练得很苦,十四五岁就会很多戏,舞台经验很丰富。梅兰芳年轻的时候会二百多出戏,现在的演员大学毕业也没学过多少出戏,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法。
类似影视明星的偶像式包装,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特别是也许有些观众会因为喜欢这个人而包容他们在艺术上的不足。但是,偶像式的宣传可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可你要长久地保持影响力,不能光靠宣传推广,还是要靠艺术内容去说话。我们都说王珮瑜经营得好,不仅是因为她的偶像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的活儿好,对得起那些痴迷她的观众,给了喜欢自己的观众超乎期待的回报。
问:为什么现在的京剧界很难像梅兰芳时代那样批量产生名角儿?
答: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很多人都说京剧曲高和寡,其实有的时候是“曲低和寡”。这个不能怪观众,艺术也没有问题,真正关键的原因是演员出了问题。这和现在的院团体制、教育体制都有关系,国家式的院团体制让演员们不再拿自己的玩意儿当饭碗,也就没了学习的动力。现在南方一些民间戏曲演员,每个人都会几百出戏,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不会这么多戏他就挣不到饭。教育体制方面,几十年前的学生,中专毕业后就能挑梁唱戏,现在我们的学生进大学时,才学了没几出戏,但因为基础打得不扎实,学了也学不扎实。
问:您觉得今天的京剧演员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答: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应该好好利用,假如全国有1%的人喜欢京剧,我们也会有一千多万的观众。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的青年演员与其当偶像,还不如回家练练功,现在应该还来得及。京剧不是一个完全吃青春饭的行业,孙毓敏、李维康等六七十岁的老演员在舞台上也依然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