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周龙:跨界在思维不在技法(《大公报》2014-05-12)

本报记者 成野

若说登仙,不过美食与好戏。米芝莲对美食的定义是—“值得单独安排一趟旅程”。而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日前接受本报採访时,也将之成为他对西九戏曲中心的期许—有好角好戏,让全球喜欢戏曲的人“能够为了一场好戏来一趟香港”。届时,香港在游客眼中,或许不再仅仅等同于无休止的购物,而有更多机会,让来自各地的观众坐在一起,安安静静或热热闹闹地听一场—中国的好戏。

周龙在接受採访的时候,总是措辞审慎,在说出一个观点时,又会很快加上“当然”、“不过”,换另一角度来阐述,力求全面。但事实上,如果你熟悉他的履歷,就会发现他完全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人。就说他从一九九八年的《巴凯》,到近年的《情问三叠》,一路走来都是好评中夹?批评,甚至尖锐的讽刺。从著名京剧演员到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其实没必要承受如此多风险。但是,他好像是个坐不住的人。

习武生从艺四十年

周龙七岁学戏曲,从艺整四十年,师从王金璐、尚长春、厉慧良等京剧艺术大家,习武生。一九九○年,他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而六年后,美国纽约希腊话剧团排演实验剧《巴凯》,该剧由陈士争导演,周龙一人分饰两角——狄俄尼索和田瑞思。在这齣将古希腊神话和中国戏剧结合起来的舞台剧里,他戴?面具,时而希腊语演唱,时而京剧念白,又佐以京剧的身段。“作为戏曲演员,刚开始还是不习惯,话剧台步怎样走、嗓音怎样用,都不知道。”这次演出的经歷,使周龙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启发,实验戏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此后的慢慢琢磨,他渐渐发现,“跨界跨的不是技法,而是思维”。

周龙所指的思维,包括对角色性格的理解、叙事的手法等等,总之是以现代剧场对传统戏的一场解构。二○一○年,周龙创作了老观众和年轻观众评价迥异的《情问三叠》——用交错的时空来结构三个不同剧种、不同戏文的爱情故事,在三个人物的故事中产生碰撞。

三齣经典互相糅合

《情问三叠》的唱、念、做和舞蹈,都有很浓郁的传统戏曲的味道,但这不是一齣讲述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剧目。《情问三叠》把《牡丹亭.幽媾》、《红梅阁.放裴》、《乌龙院.活捉》三齣经典折子戏重新打碎糅合。三个不搭界的剧中人物,通过戏文,开展了一场对话。

周龙说,他对于将一齣老戏随意改动非常反感,但是,在创作新的舞台剧时,“当我把这个动作拿出来,或者当我把节奏去掉,这个动作已经不是它本身的含义,它没有特指,而是在新的作品里有了新的语彙。”“这是京剧、是崑曲?你很难定义了,但这三个角色都能唤起观众对情的共鸣,我是杜丽娘?还是李慧娘?”他认为的中国戏曲创新,是通过原有的一些技术产生新的语境。“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学术问题”。

谈及本港正在兴建的西九戏曲中心,周龙表示,戏曲中心的相关人员曾到中国戏曲学院考察交流。在和他们的沟通中,周龙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戏曲中心必须以广东戏为立足点。香港很多粤剧大师,也有广大的观众,粤剧在香港积淀深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香港戏社多、演出多,这是难能可贵的传统。”

但同时,周龙认为,戏曲中心虽要偏重粤剧,但必须?眼大中华。而在节目与剧团的选择上,一定要“懂戏”,如果都是最高品质的剧目,才可以在这里上演,戏曲中心很快就会形成一个品牌。也可以在戏曲传承过程中,促进各个剧团的经验交流,亦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基地。

 

“中戏”招生增剧种

为推动地方戏发展,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于专访中表示,今年中国戏曲学院将新增扬剧、河南曲剧、吉剧三个戏曲剧种的招生,与剧团联合培养地方剧种的演员。

虽然京崑近年观众越来越多,但不少地方戏面临失传的境遇。中国戏曲学院不是“中国京剧学院”,原本是培训班,现在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中戏将大门向地方剧团敞开,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理论、戏曲基本功、角色创作、京崑经典剧码等;第三学年到剧种所在地的教学实践基地学习当地剧种的声腔、剧码等;第四学年回中国戏曲学院进行毕业公演,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各项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全免。

“中戏”今年多剧种表演方向培养地方剧种演员,共计划招生三十二人,考试内容包括基本功、武功、身段、把子、念白、唱腔、剧码片段等专业内容。周龙说,传承并不是要保留所有的剧种,全部要覆盖不可能,“作为中国戏曲学院,除了要重点培养影响力较大的剧种的演员,也要保护濒临失传的剧种,如梨园戏、柳子戏等;但戏在人身上,传承地方戏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会地方剧种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