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武生泰斗”王金璐 众人回忆王金璐 (《中国文化报》 2016-06-09 )

“武生泰斗”王金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璐,于2016年6月1日在北京家中仙逝,享年96周岁。近几个月,京剧界接连痛失艺术大家,业内外悲痛不已。王金璐在京剧武生表演及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本报特刊发整版文图,以表追思。

王金璐于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艺名王金禄,后改名王金璐。王金璐从陈少武、王瑶卿(兼教老生)、王荣山、蔡荣贵、鲍吉祥、张连福、包丹庭、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从曹心泉学昆曲。1934年,拜京剧大师马连良为师,学习《清官册》、《四进士》、《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等戏,打下坚实的老生基础。15岁后专攻武生,先后师从曹玺彦、迟月亭、诸连顺、沈三玉等名师,更得到杨(小楼)派、黄(月山)派武生名师丁永利和“红生泰斗”李洪春的精心培育,成为武生全才。

1937年,王金璐在北京《立言报》举办的童伶竞选中获生部冠军,成为“中华戏校全能大将”,1939年毕业留校任教。1940年,他应邀参加李玉茹的如意社和宋德珠的颖光社,为武生主演,常演《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恶虎村》、《华容道》、《汉津口》等剧目。1945年至1950年,王金璐先后与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筱翠花、马德成、言慧珠、奚啸伯、裘盛戎等艺术家合作,演出了《连环套》、《战宛城》、《翠屏山》、《长坂坡》、《霸王庄》、《骆马湖》、《武松与潘金莲》、《曹营十二年》、《八蜡庙》、《走麦城》等剧目。1947年,他参加焦菊隐、翁偶虹等组织创办的北平艺术馆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演出了《桃花扇》、《铸情记》等剧目,在《白虹贯日》一剧中扮演南霁云、郭子仪两个角色。王金璐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先后排演了《九件衣》、《新蝴蝶梦》、《新桃花扇》等剧目,后应邀赴青岛、武汉、上海等地演出。同时,排演了《太平天国》一剧,前饰杨秀清,后饰李秀成。1948年,随李洪春组共和班到天津演出,剧目每天翻新,创下日夜两场连续3个月满堂的纪录,在近百天内贴演剧目70余出,成为京剧史上一段罕见的佳话。

1951年,王金璐参加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前身),与周信芳、李玉茹、金素雯、沈金波等艺术家合作演出,先后创演了《皇帝与妓女》、《劈山救母》、《铸剑》、《三姐下凡》等剧目。他还参加抗美援朝大义演压轴戏《百鸟朝凤》的演出。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挑滑车》,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赴苏联访问演出,主演了《挑滑车》、《雁荡山》等剧目并获奖。1957年底援建陕西省京剧团,任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排演了全部《马超》、《水泊梁山》、《七侠五义》和现代戏《刘志丹》、《红色风暴》。参加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区)汇演,以《雁荡山》荣获“西北五省(区)最高荣誉奖”。1977年,受聘北京京剧团执导《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1978年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后,参加首轮“京剧流派剧目公演”,以《挑滑车》艺惊四座,开始了艺术生涯新的鼎盛期。1979年,调往中国戏曲学院,聘为京剧界第一代教授,随后示范演出了《长坂坡·汉津口》、《八蜡庙》、《战宛城》、《连环套》、《翠屏山》、《走麦城》、《关云长忠义千秋》等剧目。1980年,为北京京剧院一团整理排演了《火并王伦》。后应邀到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讲授京剧常识,普及京剧艺术。1983年,他与夫人李墨璎整理、修改并演出了《潞安州》。1990年,主演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饰演林玉昆,被誉为当代京剧“武生泰斗”。1999年11月,王金璐八十寿辰暨从艺七十周年之际,在北京人民剧场携众弟子联袂演出《长坂坡·汉津口》、《林冲夜奔》、《八蜡庙》。王金璐年逾九旬仍每天坚持练功,并课徒授业、示范演出,这在京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从23岁开始收徒,共收弟子32人,所授学生众多,问艺求教者不计其数。

王金璐自幼习艺勤奋,功底坚实,博采众长,戏路宽广,善于继承。在其8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在继承杨(小楼)派“武戏文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王金璐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寓文于武、文武兼容”的艺术风格,将程式动作的“美”与人物的“神”达到了有机统一。他既吸收了麒(麟童)派从生活出发,以传统程式为手段,重视刻画人物,形象地塑造人物鲜明性格的特点;又从马(连良)派准确严谨、潇洒飘逸的表演中摄取营养,眼神老到,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大方流畅。擅演剧目有《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恶虎村》、《战宛城》、《连环套》、《跨海征东》、《安天会》、《骆马湖》、《翠屏山》、《百凉楼》、《七侠五义》、《潞安州》、《洗浮山》、《走麦城》、《古城会》、《汉津口》、《剑锋山》、《八大锤》、《麒麟阁》、《铁笼山》、《别母乱箭》、《八蜡庙》、《雁荡山》等。曾挖掘、整理、改编《战濮阳》、《甘宁百骑劫魏营》、全部《马超》、《岳云》等剧目,创作了《花荣》等剧目。2002年,荣获“造型表演艺术创作成就奖”。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王金璐将一生都献给了京剧事业,对京剧武生剧目的继承与发展,对京剧武生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众人回忆王金璐

王展云(王金璐长子):

我看到媒体对我父亲去世的报道,看出社会各界对他的追思,我很高兴。我父亲这一辈子同情弱者,不趋炎附势,街道工人要找他聊天,他准去。所到之处,他都是跟管服装的、传达室的师傅这些基层群众的关系特别好。

父亲曾给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演出。他得过无数的奖,国际的、国内的都有,但他从来不说。他总是说,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世上没有卖白菜的、卖包子的不行,但没有唱戏的可以。

他在去世前3天还给他的弟子、中国戏曲学院的王平老师说戏,他爷俩聊戏,聊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亲友一走,就剩我们了,他就糊涂了,一来人就精神。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星期里,还为人题了字——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百顺胡同里发现一个剧场原址,请他题字,他题字时手都哆嗦了。王瑶卿纪念馆也想找他题字,但这件事,再也做不了了。

叶少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心情非常沉痛,几个月里走了4位艺术大家,吴素秋、梅葆玖、李世济,现在又悼念王金璐先生。他们生前用他们对京剧事业的满腔热忱传播艺术,幸亏有这些大师的传播,我们才有今天一代一代的接班人,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振兴做出的卓越贡献是永垂不朽的,值得人们怀念。4位大师先后离世是我们京剧事业的重大损失,他们身上各怀绝技,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要把京剧艺术、流派艺术传承下去,以实际行动来缅怀大师。

我与王金璐先生同台演过《龙凤呈祥》。他很纯朴,做人很诚实,很有大武生的仗义风度。另外,他对京剧艺术的忠诚和执着让人敬佩,直到晚年,他还在锻炼自己,传播京剧。在这些方面,金璐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长不长,取决于他功底是否深厚。王金璐先生基本功扎实,功力深厚,他在40多岁时受过重伤,其后有20年没有登台,后来又重返舞台,他的意志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李光(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王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享年96周岁,可以说是喜丧。王老师这一生既有台缘,又有人缘,又有戏缘,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完美的老艺术家。我虽然没跟他学过几出戏,但是我对他的艺术是相当崇拜的。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王金璐的腿,梁慧超的腰”,可见他的艺术在人们心目当中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的伤病,他离开舞台有20年左右,后来再登台,但岁数已经大了。尽管如此,他还能坚持在舞台上活动、演出,我非常崇敬他,祝愿他一路走好。

谭孝曾(京剧名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之子):

前辈艺术家合作过一个共和班,其中有金璐先生、景荣庆先生,还有我父亲谭元寿和其他诸先生。之所以叫共和班,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主演,互相搭戏。

“文革”当中,王先生跟我们走得更近,他从西安回北京养病,经常来我家聊天、吃饭、讲故事。那几年我非常有幸,先生闲暇之时,给我说一整出的《林冲夜奔》,跟我们小时候学的、看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既有杨派的东西,又有自己的艺术体会和特点,很独特。我很幸运,跟先生也就是我干爹学了这出《林冲夜奔》,对我老生行当的舞台表演也有很大帮助。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因为学老生就不练武,人应该多学,我就得益于先生很多。

王先生走了,是很大的损失,每走一位老先生就带走很多好艺术、好玩意儿。这几个月走了好几位京剧艺术大家,我们很沉痛。同时,他们的离去也给了我们一些警示。要抓紧时间把健在的老艺术家的玩意儿抢救下来。不仅是说戏,讲一些故事也非常有价值。比如共和班的故事,应该找当事人好好回忆,记录下来,对后人有启迪、教育的作用。我们后辈也岁数不小了,近七旬了,所以真的要抓紧时间继承,我们身上有传承的责任。我出身梨园世家,本身就肩负着传承谭派的重任,现在除了教我儿子,又收了7个徒弟,还给研究生班上课,也一直在做传承工作。

家父也年近九十,他这几个月经历了太多故友的离去。他们之间感情很好,没有勾心斗角,舞台上也是互相崇拜、互相学习,这种精神也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常东(沈阳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王金璐弟子):

先生就像父亲一样。在教戏方面,他亲身传授,讲剧情,对人物塑造很重视,我们这些徒弟在这些方面受益匪浅。在生活方面,他对学生也特别关照。我是外地的,到北京学戏就住在他家,在家吃、住、学。教戏过程中,他总是带着玩笑就把戏说了,非常幽默诙谐的老人。我是去年底拜访他的,原打算这个月末演出完来看先生,可惜不能了。

先生让我们传承好杨、黄两派,教了不少冷门的剧目,比如《骆马湖》就是黄派的路子,此外还有《翠屏山》等。他总是让我们多继承、多学习,总是说:“别等我走了,就来不及了。”

我曾经因为动作不到位,翻肘,先生打了我一下,我就记住了。先生对艺术非常严谨、严格,教学一板一眼,生活中又非常关心我们,有时我们坐车走,他会问身上有没有钱,我的衣服少了,他就帮我找,我团里练功的服装有很多是他的。

 胡文阁(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弟子):

王先生对男旦艺术寄予厚望,我拜师的时候,王先生也在场,我师父跟王先生说了我的事情,王先生就说:“葆玖,这是梅派男旦的唯一一个宝贝疙瘩,我一生看了很多男旦,跟很多著名的男旦合作过,男旦艺术在我心里比女旦艺术印象还要深。”王先生希望师父好好培养我,一定要把我培养出来。

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叶金援老师收徒的时候,在饭桌上见到王先生,我还向他敬了酒,祝他健康长寿,没想到这么快先生就驾鹤西去了。祝老人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