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新生代”领军梨园

1月23日晚,寒风料峭,僻居北京南城的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却春意融融,一场特殊的联欢——第四届“青研班”毕业晚会暨“青研班”十周年汇报演出在此举行:梅尚程荀马余高言,各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出《清石山》扬的是传统精髓,5剧种共演《大登殿》取的是创新之长,清唱《卜算子·咏梅》表的是现代精神。生旦净末丑一个不落,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至此,历时百天,云聚124名演员,剧目多达32台,涉及42个院团,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均史无前例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落下帷幕。

  从1996年开始,青研班已连续举办四届,历时10年。该班学制3年,涉及京昆、越剧、黄梅戏、晋剧、粤剧、秦腔等15个剧种,截至2007年2 月,139名学员如期毕业。

  戏曲人才断层令人忧

 “青研班”受命于危机之时

  舞台艺术生产的每一次高潮的到来,都取决于优秀表演艺术家群体的诞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强烈冲击,戏曲市场极度萎缩,表演水平急剧下滑,优秀表演人才断档。到了9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中最年轻的李维康也已50多岁了,历史把“文革”后培养的年轻一代演员推到前台,而这一代演员看得少,演得少,会得更少,艺术功底比较薄弱,与老一辈艺术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离“领军”人物的要求相差甚远。他们能不能接好老一辈的班,戏剧界普遍心存疑虑。

  加快培养中国戏曲高端人才,“青研班”受命于危机之时,四届“青研班”班主任张关正深有体会。戏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但是考虑到中国戏曲传承的现状,从小培养已经来不及,只能走捷径,从现有队伍中选拔出色演员,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抓其薄弱点,集中时间充电,使他们尽快成熟成材,这正是1996年开办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真实初衷。

  “新生代”要有新素养

  “一二三”革新教学方式

  “一个工程两个导师三项并举,是青研班的办学特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渤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培养都极有针对性,而非批量生产。鼓励学生转艺多师,防止人才克隆,要让他们成就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而不是师傅的影子。”

  传统戏曲艺术能不能跟上时代,取决于传承队伍是否具有高素养。专家论证认为,这批演员不仅要会唱戏,还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念,对传统文化精神要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要有能力使整个剧种得到发展。基于这个要求,“青研班”实行“两个导师”制,即表演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导师制与“师带徒”相结合。学校出面延请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导师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费用由学校和剧团联合解决。剧目学习贯穿全年,理论学习集中两段,把剧目教学成果带回到剧团实践。这一创新的教学思路不仅解决了戏曲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打消了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和其所在院团的顾虑。

  继承和创新并举,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并举,技艺训练和理论研究并举,三个并举,产生了三个课堂——必修的研究生课程,是第一课堂;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艺术节演出,听主创者谈创作体会,是第二课堂;来自不同行当和剧种的学员走上讲堂,交流切磋创作感受,是特殊的第三课堂。

  第四届“青研班”学员、豫剧演员王红丽参加了《大登殿》的汇演,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独特教学模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通过跨流派、跨风格、跨行当、跨剧种的交流演出,能在比较中快速提高”。

  十年磨砺终成大器

  “青研班”交出合格答卷

  十年汗水,十载磨砺,“青研班”今天的成就,代表了当今中国戏曲表演的最高水准。“青研班”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案日趋成熟,为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范例,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和支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不辞旅途劳顿,热情洋溢亲自为学员配戏。80高龄的欧阳中石先生,几度担任“青研班”的理论导师,“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我都审查过。我从9岁学戏,接触过几代艺术家,这一代年轻演员经过这样一种系统规范的学习,既掌握了艺术表演技巧,也提升了理论视野,进步很快。”他说。

  “通过三年学习,学生大多取得了飞跃式进步。他们中很多人本身悟性就很好,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再经过名师指导,一下子就上了五六个台阶。只有一代胜过一代,中国戏曲才有希望。”作为李胜素等优秀青年演员的老师,京剧名家刘秀荣不无宽慰地表示。

  十年来,张关正见证了139名学员的“剧变”,“过去戏曲演员收入低,很多人都改行了,这些学员中,也有人动过这个念头。但现在他们都打消了念头,因为社会上对他们开始刮目相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在自觉地向梨园新生代领军人物的要求靠拢。”

  十载寒暑迎来送往,充分证明了当年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出人、出戏、出论文的目标逐一实现——56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王平、沈铁梅、李仙花、王红丽等成为“二度梅”,4人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30多人担任各地院团长,论文集《彩霞集》、《彩虹集》、《彩云集》受到专家认可,大小各种奖项难以计数,很多人成为国家级剧院团的顶梁柱。中国戏曲高等人才的大厦已然落成。

《人民日报》 200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