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积极参与国家戏曲“像音像”工程

2016年,在中宣部支持指导下,文化部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加大工程组织实施力度,在天津市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这一工程向全国推开。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是李瑞环同志继“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之后,创意、策划的又一项文化工程,也是再一次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为保证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开辟新路的创新工程。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工程成果不仅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对促进京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像音像”工程组织者高度重视工程与戏曲教育的结合,将我院纳入工程剧目申报单位。我院积极参与京剧“像音像”工程,张火丁教授的剧目《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周龙教授的剧目《八大锤》成功入选“像音像”工程。

3月21日-27日,我院张火丁教授一行赴天津电影艺术制作中心,拍摄“像音像”《锁麟囊》。在集中录制的七天时间里,《锁麟囊》剧组的艺术家们及工作人员常常要录制到深夜十点甚至凌晨。张火丁教授在录制过程中,以饱满的临场状态和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录制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和提升了剧目的艺术效果。从舞台到录音、录像、后期制作,参与的艺术家、专家和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紧密配合,体现了国戏人“一棵菜”的团结协作精神,每部分作品录制完成后,现场工作人员都会反复确认精益求精,不辞辛苦,反复切磋、修改、加工,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努力,力争实现“不留遗憾”的艺术追求,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

3月22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院长巴图以“客观、科学、礼敬地传承与发展经典”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巴院长谈到,组织最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以最佳的表演状态演绎最经典的剧目,辅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记录,存续经典,传播经典,用经典普及戏曲艺术,用经典引导青年成长,以经典示范当下,以经典铺垫未来,这是“像音像”工程对于戏曲传承的特殊价值。他指出,在举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音配像”和“像音像”工程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案例,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值得复制。这种价值突出体现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发展戏曲经典。“客观”体现为能够客观审视既往剧目优长,辩证分析既往呈现之短,取长补短,拾遗补缺,去粗取精,反复打磨,在精品基础上萃取精华,再造新经典。“科学”体现为以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舞台取像、录音室看像录音、演员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依照戏曲演出和传播规律,科学布陈剧场,调整灯光音响变化,完善录音录像效果,力求记录还原完整完善完美的当代剧目呈现。“礼敬”体现为尊重戏曲呈现的本体特征,准确还原戏曲剧场特殊的观演氛围,有效体现戏曲表演有距离的审美,合理安排影像、录音和编辑技术,实现符合戏曲规律的舞台调度,强化戏曲写意、程式、虚拟等特征的规定性。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像音像”工程的这种态度。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已陆续播出新录制的“像音像”剧目,并于2016年开设专门的栏目,广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艺术家、专家的热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