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2022年戏剧戏曲跨学科应用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12月3日,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国戏曲学院联合英国奥斯特大学、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外戏剧交流中心“2022年戏剧戏曲跨学科应用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ZOOM平台成功举办。

100.png

论坛以新时期戏剧戏曲跨学科应用研究为主题,旨在凝聚多领域的教育新共识,探索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新路径,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以及多元化创新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英国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主席威廉•汉纳威、美国宾汉顿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唐纳德•霍尔为论坛举办及中外戏剧交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成就致贺辞。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代表主办方,对众多来自教育界、艺术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关心戏剧戏曲跨学科应用研究的社会人士表示感谢。她提到,中国戏曲学院倡导搭建共享跨学科智慧与经验的平台,目的就是帮助青年人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刻理解戏剧戏曲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内涵,理解戏剧戏曲在不同的文化生成语境和传承发展模式中所共有的教育属性,理解戏剧戏曲促进人才的多模态认知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此次论坛以“戏剧戏曲+”为起点,探索艺术的跨学科应用,是激发戏剧戏曲的跨学科潜力、推动各领域智慧交叉与融合、推动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教育者应有的责任。

本次论坛中,共有10位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美国宾汉顿大学、挪威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本乐戏剧教育等单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围绕“戏剧戏曲+”分享不同研究视角下的思考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国戏曲学院李艳艳副教授以京剧花旦表演教学为例,探讨了中国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时的双重心理体验过程和有机协调机制:既要游离于人物之外,充分展现唱念做打等程式技艺美;又要深入人物的内心,将程式表演化入角色的真情实感。

上海戏剧学院周笑莉教授以后疫情时代的戏剧“疗”和“育”为主题,展示了自己多年来通过戏剧工作坊为青少年疏导情绪,帮助他们探索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丰富实践,寓“疗”于“育”,以“育”促“愈”,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

中国戏曲学院邵洋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与创作过程中对中国当代舞蹈与中国戏曲艺术互相融合的感悟,尤其是在如何将舞蹈的叙事和抒情功能应用于戏曲剧目的人物刻画、情感烘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北京语言大学宋菲飞老师以戏曲音乐元素在胡琴作品中的体现为题,从音乐史的角度梳理了戏曲音乐与胡琴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了当代作曲家运用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思路、创作手法及创作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这类创作对胡琴演奏及学科知识内容提出的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马驰副教授以若干优秀原创动画作品为例,介绍了中国戏曲学院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如何将戏曲作为艺术文化的集中载体与动画巧妙融合,以及动画如何通过转化展现文化细节从而成为助力戏曲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

天津师范大学石高峰老师分享了团队在钟英华教授“表达驱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戏剧教学形式与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具有情景性、具身性、交互性的言语实践中实现高效率的语言学习。

本乐戏剧教育李婧菡老师展示了戏剧教育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相融合的项目成果。该项目帮助中小学生通过戏剧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蕴含的思维方式,在身体叙事中理解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特征的存在与交往方式。

美国宾汉顿大学宋晨清副教授从项目教学法和数字人文视角,以宾汉顿大学与中国戏曲学院多年的校际合作项目为案例,分享了将中国戏曲运用于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CFL)之中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

英国奥斯特大学的汤姆•麦奎尔教授分享了后疫情时代英国戏剧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英国戏剧行业发展趋势,以Big Telly剧院的ZOOM平台直播演出为案例,对学校教育在提升未来戏剧人才适合复杂情境演出的多元能力方面提出建议。

挪威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郑丝丝博士梳理了过程戏剧的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分析了将过程戏剧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运行逻辑和实践路径,并分享了其个人在过程戏剧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戏曲学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姚志强再次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论坛的艺术同仁和教育同行,感谢大家对戏剧戏曲与其他艺术种类、其他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关注,以及大家共同为戏剧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本次论坛反响热烈,受到教育、艺术及相关领域师生及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也为今后学院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开展与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本乐戏剧教育李婧菡老师展示了戏剧教育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相融合的项目成果。该项目帮助中小学生通过戏剧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蕴含的思维方式,在身体叙事中理解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特征的存在与交往方式。

美国宾汉顿大学宋晨清副教授从项目教学法和数字人文视角,以宾汉顿大学与中国戏曲学院多年的校际合作项目为案例,分享了将中国戏曲运用于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CFL)之中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

英国奥斯特大学的汤姆•麦奎尔教授分享了后疫情时代英国戏剧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英国戏剧行业发展趋势,以Big Telly剧院的ZOOM平台直播演出为案例,对学校教育在提升未来戏剧人才适合复杂情境演出的多元能力方面提出建议。

挪威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郑丝丝博士梳理了过程戏剧的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分析了将过程戏剧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运行逻辑和实践路径,并分享了其个人在过程戏剧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戏曲学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姚志强再次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论坛的艺术同仁和教育同行,感谢大家对戏剧戏曲与其他艺术种类、其他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关注,以及大家共同为戏剧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本次论坛反响热烈,受到教育、艺术及相关领域师生及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也为今后学院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开展与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