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五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12月15-16日,我院召开第五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论坛,会议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共同主办,思政部承办。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朱虹子、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周传家教授、求是《小康》杂志常务副社长殷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华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北京京剧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蓉蓉、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张四刚、郑州市豫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教授、戏文系党总支书记邹德旺、思政部体育部联合直属党支部书记井昊、京剧系张晶教授等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文艺院团的60余位专家学者。朱虹子副社长向学院赠送图书《中华史诗图文志》,巴图院长为其颁发了赠书证明。大会主题发言由思政部主任梁建明主持。
巴图院长致辞,中国戏曲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向传统文化延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的戏曲艺术如何引领时代、实现当代的价值。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已经举办了四届论坛并持续至今,形成了学院的重要品牌活动。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戏曲高等教育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
第一, 戏曲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科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1978年至今,改善戏曲教育地位的事件是艺术学成为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1978年学院升格为大学,招收了第一期戏曲表演本科班,人才培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和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有了硕士人才培养授予权,2004年有了以舞台实践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硕士,成为第一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单位。第二, 基本上构建起完善和全面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三个一级学科,12个专业,27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全部姓戏,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编剧、戏曲舞美、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戏曲的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等专业。第三, 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为代表,探索出戏曲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已经举办了6期,这些人才已然成为国家重点院团的领导或者是专业的领军人才。青研班教学模式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的二等奖。对于京剧行当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中国戏曲学院独特模式。为了破解缺行短档的情况,进行体系性的推进工作。例如创办了两期流派班,以中宣部委托学院举办的全国文丑班为代表。武生、武净、武旦、武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育、院团传习、师徒传承,社会教育等融为一体,创新师徒相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全国戏曲教育联盟,实现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5年学院牵头创建了戏曲教育联盟,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0家,全国的戏曲人才培养单位已经通过有组织的形态开始实现戏曲不同层级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主动衔接,共同研究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的规格,创设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全国院校在戏曲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方面的平台。第四,戏曲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动向,带来很多新的研究课题。戏曲教育在日益开放的体系当中正在快速发展,对戏曲人才培养单位来说,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敏锐捕捉社会发展最新的需求,敏锐判断社会对审美的最新变化,敏锐的捕捉姊妹艺术发展的最新的动向,争取发展的机会和政策。 戏曲高等教育正在向多剧种、多领域辐射。学院2009年做出重要决策,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院的办学定位,有选择性的去培养地方剧种的人才,至今已经覆盖了世界非遗的所有剧种,连续三年承办文化部高端人才培养的“千人计划”。要研究学院现在的课程体系与“千人计划”的课程体系的关系,让最好的老师教出最好的未来领军人才,这是很重要的课题。高等戏曲教育办学功能在日益多元化。从创校之初的培养戏曲表演人才,到现在的教学、科研、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的办学使命,我们也在有序地增加学院科研、创作、实践等含量,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这体现了戏曲高等教育的进步。同时还要研究和实现多重办学职责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实现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谋求差异化发展,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行业领军院校。
总之在40年的探索中,戏曲高等教育在几代人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过程当中实现拾阶而上的发展,希望将来在戏曲行业的上游,培育尊崇传统、敬畏先贤,因应时代,实现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不负当代戏曲人的使命。
孙英院长以《在协同创新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发言,2016年协同中心成立,与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开展了很多协同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她提出要进行多学科协同创新,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在关注视角、研究方法、呈现方式等方面互相启发和借鉴,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大大拓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路径。朱虹子副社长以《20世纪水墨革新的再认识》为题发言,在回望水墨画发展变革过程中,他认为应该以中国人的一种美术史的叙事脉络来回望历史,尤其是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理解的更加清晰和准确。中国水墨画的文化内核和中国戏曲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这一过程对研究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麻国钧教授以《依规律求发展 沿轨道而前行》为题发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从不同角度上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当前戏曲被西化了的一些现象、部分现代戏丢弃传统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行当化,在戏曲创作上抛弃了固有的规律性、约束性等现状问题表示担忧,提出在当下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恢复传统剧目比新编现代戏更加重要。周传家教授以经典剧目《锁麟囊》为例,阐释了其与儒释道思想文化的精神联系,他认为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殷云副社长就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问题进行了阐述,过去讲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但是今天有些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了,不再讲求这些基本的礼仪礼貌问题,看起来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与传统文化相关联,也与社会规范相关联,这是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秦华生研究员以《梅兰芳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讲述了梅兰芳大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形成了梅派艺术。今后要继续发扬梅派艺术,弘扬梅兰芳身上具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张晶教授以《师古不泥——浅谈梅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为题,讲述了梅兰芳家族的艺术经历,以梅派艺术传承和发展为基石,阐述传统艺术的传承应本着师古不泥的精神,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继续把梅派艺术传承下去。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做总结发言。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戏曲教育发展历程、戏曲的传统儒学品格、中华戏曲文化中蕴含的核心理念、戏曲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用当代的理论架构与学术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会议共收到了2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将择机出版。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根本方向,是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此次研讨会是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探讨戏曲艺术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作用的语境下召开的,将会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踵事增华。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对于提高戏曲高等教育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