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家,没有超出常人的刻苦和艰辛的努力,很难领悟到表演真谛,更难以得到认同和肯定。“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老话讲得朴素,却是真理。采访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他说得最多的是“努力”。30多年学戏演戏的过程中,所有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全凭着他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克服。因为努力,他从河北艺术学校京剧科到中国戏曲学院,师从祁荣文、李德彬、江世玉、张春孝、李金鸿、茹元俊、黄定、刘雪涛、杨明华等,亦得到俞振飞、叶少兰的指教;因为努力,他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全国青年团队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北京市年度新创作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大赛提名奖、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中国剧协戏剧梅花奖等。
采访就约在北京京剧院,李宏图的办公桌上是看了一半的剧本,边上凌乱地堆着饼干面包以及咬了一半的苹果。他的生活大概谈不上规律,然而聊起京剧,他的认真与严谨却让人心生敬意。
做好剧团“大师傅”
李宏图在艺术上的追求,是笃定而从容的一种“寻根”。叶少兰先生的演出,他每场必看,唱、念、做、舞,甚至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希望去探个究竟,“我必须明白,把35岁以下男子的稚嫩与阳刚,表现得到位传神,前辈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生这一行当最难的不是技巧高于哪个行当,而是小生的“第一人才”很难产生,小生是用真声和假声结合的声腔艺术,表现其稚嫩之中又不乏阳刚气质。这就给演员出了一个难题,结合不好就给人阴阳怪气的感觉。“我开始学的时候是老生和武生,并不喜欢小生。觉得尖声刺耳。祁荣文老师认为我的扮相适合工小生,就对我说,先学一段,如果感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学。学的当中,得到认可是最重要的。”李宏图说,学校彩排时,学生们得到叫好最多最热烈的,他算其一,1980年他作为中国戏校的学生到天桥剧场演出,一段娃娃调观众给了13次掌声。他谦虚地说,现在回头看,不是演出多好,而是观众对小生的认可。因为这些鼓励的掌声,李宏图走上了小生表演漫长的艺术生涯,一演就是30多年。
2001年,通过公开招聘,李宏图担任北京京剧院一团的团长。老话讲,宁管千军万马,不当艺术团长。所有认识李宏图的人都持反对意见。老师怕他耽误业务,家人怕他受累不讨好,戏迷不愿意失去好小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宏图还是决定挑起这副担子。“一个人的成功,远不够拯救一个行当,必须壮大小生行的群体力量,才能使这个行当真正地得以存活。同样,京剧,一个艺术整体,保存、创造其完美的生命活力,艺术活力,需要‘激活’每个艺术个体的生命活力。”
做演员,当团长,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行当”,但是,对李宏图而言,却没有多大的区别,他认为做演员上台演戏,当团长带着大家演戏,充其量是圈里的“跨行”,为的还是一个目的,演戏,演好戏。
李宏图把真诚视为个人的一种魅力,把乐观作为一种态度,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磁场效应”,他努力建设这样的一支团队:工作空间中分工明确,个人的价值被肯定和认可,每个成员为了共同的信念,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李宏图把自己比喻成剧团的“大师傅”。就像做饭炒菜,得讲究色香味美,怎样炒得又快又香,就得动脑子。艺术鉴赏力差的人是无法胜任管理者的,他必须不断地做出决策,决定某一个剧目如何排练演出,确定某一个演员摆在什么位置。在担任团长的7年间,他考虑最多的是开拓市场,搭建平台,让优秀的演员有更多的机会面对观众。“现在的演员,积累少经验少。过去老艺术家一年得唱多少戏?演戏都讲功夫,功夫即是时间,不花时间,不下功夫,怎么有好的艺术?”人心齐了,剧团有了凝聚力,一年到头排戏演戏,收入也提高了。这一年,李宏图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局和市文联“德艺双馨十大标兵”。
艺术应该引领市场
“过去讲戏比天大。我的原则是,一个戏的产生,首先经过调查,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市场需要什么戏,然后选材、探讨。”这并不是迎合市场。李宏图认为,艺术应该引领市场,而不是取悦市场。
2005年李宏图调任梅兰芳京剧团团长,经过调查,李宏图发现有一批戏迷希望再看到《红灯记》。根据团里现有的人力资源,大胆地启用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演员,“我们就立刻排演了《红灯记》,这出戏会引发我们思考那个年代的共产党人为革命付出了什么,对当代共产党员是一种启发,对年轻人是一种激励。”《红》剧的演出大获成功,不但收回了排练成本,还不断地为剧团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靠什么手段吸引从来没有看过戏的人?必须应该挖掘更生动感人的作品,不断开发老剧目的现代意义。翻开京剧的历史,上千出戏之所以百年不衰,最主要的是作品内涵以及教化功能,凝聚了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已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脑海中;其次,除了改变自身的艺术形式,让人看得懂,舞台形式要给人美感。引领市场靠什么?李宏图的想法是,政府搭台,企业赞助,让百姓走进剧场,欣赏民族文化,认识京剧,培养兴趣。让观众从一知半解到着迷,这个培育市场的过程是缓慢的,却是必要的。
李宏图意识到,投入并弘扬民族文化,经济效益会随着艺术的提升水涨船高。去外地演出,他不是单纯地唱两场戏。用李宏图的话说,是“交朋友”去了。他不放弃每一次机会,演一出戏打下一个阵地,使更多的观众喜爱京剧艺术,也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参悟不同领域的经营管理之道。2007年,李宏图的“朋友”结交到了海外。美国加州中国表演艺术学院徐文湘院长希望邀请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到美国演出,但是她的助理到中国谈了几家都没有成功。去飞机场前的两个小时,李宏图的电话打过来了,他们简短会面,居然一拍即合。“我和他没算经济账,徐文湘院长希望晚年为京剧做些事情,我们没什么理由不支持。另外更重视的是怎么弘扬民族艺术,我们是为京剧人铺路,让美国人了解70年后京剧人的新变化。”他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原计划十几个人的团队扩大到65人。梅剧团在每年发奥斯卡奖的柯达剧院连演3场,进美国大学演了7场,均获得极大成功。这是继70多年前梅兰芳带着梅剧团在美国演出了80多场后,中国京剧再一次大规模地进军美国市场。
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
李宏图说,现在所谓京剧圈的文化,有些是浮浅的,很多人起点高,学历高,认为有了文凭可以支撑一切,不再脚踏实地注意增长自己的知识。“有些演员红得发紫,但是积累很少,会的戏不多。我提醒同仁,也提醒自己,潜下心来找不足,向前辈艺术家找差距。现在还没有哪个艺术家敢说自己超过前人——我们不是盲目崇拜,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都应该有理想和信心,去超过前辈艺术家。中央政府对民族文化前所未有地支持,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演员不如以往刻苦和努力。”
目前,李宏图正全力以赴排练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联合打造的新戏《赤壁》。李宏图认为,短期内要想通过《赤壁》达到京剧的改革或者出现精品也不现实。精品的打磨要靠时间和舞台上的不断检验,要靠演艺人员共同努力。“经典版”《赤壁》由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等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实力加盟;“青春版”则将力邀最具艺术潜力的优秀青年演员全新演绎,自然会有很多看点。李宏图说:“观众心里会有个杠杆。我所扮演的周瑜跟人们喜欢的周瑜完全不同。扮相完全不同,又是新写的唱腔,故事也是新的。师爷师父们的表演已经炉火纯青,已经演成‘活周瑜’了,再演一个全新的周瑜,这给我出了一个难题。”除了剧本和唱腔的提示,自己怎么理解,怎么融入这个人物,李宏图也动了一番脑子,他希望观众把对李宏图的认可转化为对他塑造的“新周瑜”的认可。“这是传统和创新的一种碰撞。创作中有时会很痛苦,因为二者之间有排斥,必须先接受。创作一出戏,只有互相配合互相尊重,接受新生事物,才能有新的突破。”
鼓励人才未必要甘于寂寞
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市场,不能悲观,更不容乐观。李宏图说,就客观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感谢“市场”对“计划”的替换,它意味着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游戏规则”给予了最基本的还原,恢复了相对“单纯”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艺术生产是否有价值,台下的观众才是衡量的砝码。但是,我们又必须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团体,由私人科班演变成国家剧院,长期计划经济的“呵护”下,艺术个体及艺术生产总体质量下降,即使我们高喊着“强强联合,全力打造”,依然无法回避我们面临的“疲软”和“乏力”。然而,市场法则、艺术规律,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个体而改变流程、放慢脚步,所以,面对市场,我们就面临挑战:我们台上的主角,是不是观众眼里的“明星”;我们的艺术冲击力,是不是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饥渴;我们的讲述方式,是不是符合观众的口味;我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观众的百感交集……越是面对,越是有太多的问题,人才、剧目、经营、团队的建设……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掂量,从而决定何去何从。
李宏图始终反对提倡大家“甘于寂寞耐住清贫”的阿Q精神,他说:“我们要在从事的事业中寻找快乐。过去的教育是很实际的,比如‘练得好吃蹦虾仁,练不好吃虾米皮’,很通俗也很实际。但是如今再用‘你所从事的就是清贫的事业’来教育下一代,未必会起好作用。”他认为,现在京剧界想付出的人太少,无论国家还是剧团,都应该尽量地提供让演员展示的平台,让从业人员坚定信心。另外行业需要体制改革,使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集团化,做大做强,这样行业才有发展前景。
【来源:2009年1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