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润菁:流淌在家族中的京戏魂

“梅花奖的意义很特别。”这是王润菁接受采访时的第一句话。这短短7个字不是敷衍或恭维,而是责任、重担,甚至是家族愿望的浓缩。

外祖父是第一届梅花奖的评委、大舅获了第二届梅花奖,这家人曾与梅花奖结了深深的情缘。2008年,王润菁重新演绎了杨春霞经典版本的样板戏《杜鹃山》,成功地赋予新版柯湘新的内涵,从而得到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肯定,为家族再添了一朵绽放的梅花。

张派传人:艺术血脉的延续

1968年,王润菁出生在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她的外祖父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父母和三个舅舅都是著名的京剧演员。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央舞蹈学院同时招生。小时候学过芭蕾舞的王润菁希望当个舞蹈家,坚持要报考舞蹈学院,没想到遭到母亲张学敏的反对。

母亲担心舞蹈演员的艺术生涯太短暂,早早就为女儿规划好了一条戏曲的人生道路。母命难违,10岁的王润菁开始了她的京剧生涯。之后的30年,她为京剧奉献了自己的所有青春年华。

王润菁初始师从于玉衡,开蒙是王派,兼学梅派,对于“家传”的张派,反而一直没有机会正式地拜祖父为师,只是大专以后才开始跟随母亲张学敏学起。“实际上我母亲是最得外祖父真传的,他们神韵最像,到我这儿就是张家第三代了,第三代活跃在舞台上的,就剩我一个人了。”

“小的时候,我每周都去看姥爷,他最爱抱我。”王润菁和姥爷之间有着无数的回忆。对于王润菁在校的学习,张君秋没有多加干涉。“他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人。他告诉我以老师为主,尊重老师,自己从不越矩教我,我妈妈也是毕业以后才跟我姥爷学的。”王润菁回家的时候,他会让她唱上两段。他闭着眼睛听,听完只说一两句,也不多评价。每次人民大会堂的京剧演出,只要有小外孙女参加,张君秋也都会去看,看完讲讲意见,还是一两句。对于外祖父的性格,王润菁也有抱怨:“外人求他他都帮,就是不帮自己家里人,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因为自己而受到照顾。”

在戏校的王润菁顺风顺水。先后教过她的老师,于玉衡、李金鸿、蔡英莲、沈世华、王小荣、陈琦等,都是知名教授或京剧名角;法国电视台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专题节目,以《中国戏曲学院的高材生——王润菁》为题拍摄了专题片;之后,日本东京电视台录制了她主演的《天女散花》;1984年,15岁的她参加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电影片《岳云》,获得了中国电影童牛奖。性格中要强的一面也让她不断付出,成为戏校的“尖子生”。但她耳边也开始传过流言蜚语。“别人都觉得我的成绩是因为家里人照顾。”为争一口气,毕业以后,已经留在北京工作的她主动要求调到哈尔滨,“想出去闯一闯”。

独自闯荡:世家背后的艰辛

很快,倔强的王润菁就尝到了一人背井离乡的辛苦滋味。这是刚满20岁的她第一次离开北京。从小由于家教极严而养成的略带孤僻的性格,让她不懂怎么为人处世,城市、人群、甚至舞台,一切都是陌生的。她回忆起刚到哈尔滨的那一段日子,感慨至今:“无亲无故的,冰天雪地。过年的时候特别想家,放鞭炮的时候,老是哭。”

第一次在哈尔滨登台扮装,从头到脚都是自己来。从学戏那天开始就有老师照顾的她,这次慌了。老师对她来说,就是主心骨。可是现在不但没有老师在旁指导,连个帮手都没有。结果可想而知:这一场的装扮效果很不好。王润菁演完下了场,忍不住又哭了。

哭归哭,下一场还要演。既然当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厚的条件,离家自己闯荡,就不能轻易认输。“当时挺后悔的,”王润菁笑着承认,“但是当地的领导和同事们特别真诚地让我留下,我考虑了很久,也就留下了。”这一留,就是15年。从20岁到35岁,她把女人一生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哈尔滨。“哈尔滨是我的娘家。”她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1997年春夏之交,张君秋病逝。此时的王润菁,在1200多公里之外的冰城,还想着前两天和姥爷打电话的时候,姥爷细心地叮嘱:那出怎么扮装好看,这出怎么唱。

事情来得太过突然,让王润菁一度不能相信。张君秋17岁在上海滩崭露头角,相貌丽质天成,装扮雍容华贵,很快走红大江南北,被赞为“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中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精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创立了“张派”。儿子张学津、张学海、张学济都从事了京剧表演,女儿张学敏更是继承了父亲的“张派”。

外祖父去世的这一刻,王润菁忽然有点恨十几岁的自己:“没有时间感,没有紧迫感,也没有想去珍惜什么东西。”继而感到责任重大。“从这以后,我才一步一步地格外努力,一直走到今天。”

在张君秋的追悼会上,王润菁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可以不做,但是要做,就要做得好。”之后的几年,王润菁在认真继承前辈艺术,深入钻研各种流派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表演艺术特色。她戏路广,演唱字正腔圆、高亢委婉,做工生动细腻。这几年间,她主演了《望江亭》、《状元媒》、《秦香莲》、《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玉堂春》、《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红灯记》等经典剧目。

家族愿望:三代梅花的盛放

最初排练《杜鹃山》的时候,正值非典时期。2003年,王润菁考入被称为戏曲“明星班”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在读期间,王润菁拜师杨春霞,学起经典样板戏《杜鹃山》。

王润菁是听着《杜鹃山》的唱段长大的,幼儿园的时候,大人们排练、练乐,她就已经咿咿呀呀地能跟着周围的人唱上几句。30年后,她开始正式在舞台上诠释柯湘这个角色。

排这部戏,王润菁每天早晨6点来到团里时,自己先练一遍功,背一遍戏,等到9点,团里的人到齐了,再和大家一起排练。一次排练《家住安源》那场戏,一遍又一遍,群众演员总是出错。她心里急,脸色就烦躁了。高牧坤老爷子看出了端倪,毫不留情面,当着全团人的面,在舞台上把王润菁骂哭了。那出戏,她是哭着从头唱到尾的。

戏剧不是独角戏,需要台前幕后所有人的配合。台前的角儿赢得的喝彩中,包含着每一个为一出戏奉献的人的汗水。王润菁当时委屈得一整天眼泪打转。但是她明白高老的苦心:“说实话我还是很感激他的,因为我知道老师的可贵。我不怕他骂我,就怕他不理我。”

有一次演出,王润菁挺受刺激。“我在台上演慷慨激昂英勇就义的场景,台底下有观众在笑,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王润菁自己也承认,时代不同,当时杨春霞老师处在一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跟着那种感觉去演的话,现在的观众可能无法全部接受。

渐渐地,她揣摩着自己的表演方式。“比如说有一场杨春霞老师问:你是什么出身?语气特别刚硬。但是你现在要是还用这个语气问,可能大家就觉得有点别扭。所以,我在说这句念白的时候,语气就稍微缓冲一下:哦,你是什么出身?得体会现在人的心态。”她说。

第一届梅花奖,王润菁的大舅张学津参评,张君秋是评委。握有关键一票的张君秋,给儿子这一场投了弃权。张学津以一票之差落选了。“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王润菁也有些替大舅不平。第二年,张学津不服输,又参加了评选。这一次,他以绝对的优势摘得梅花奖。

25年后,王润菁凭《杜鹃山》里的柯湘一角也夺得了梅花奖。“我是我们家族的第三代了。”新近放进她书房的梅花奖杯,被摆在所有奖杯的中间……

【来源:200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