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纪念“鼓王”白登云先生活动在京举办(咚咚锵中华戏曲网 2016-11-09 )

戏曲是多种艺术高度综合而成的戏剧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音乐与表演的综合,而司鼓却是音乐与表演的综合中极为关键的纽带。白登云先生鼓艺高超,经验丰富,素有“鼓王”之誉。为纪念白先生对司鼓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成果,继承弘扬京剧司鼓艺术,总结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经验。11月9日,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在北京商务会馆联合举办“一代鼓王——白登云京剧司鼓艺术”音像资料出版发布会暨纪念白登云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白登云先生艺术简介

白登云先生(1906~1990)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杰出的戏曲音乐艺术家、教育家,著名京剧音乐指挥、鼓师。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他的名字列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

白登云先生出生于河北省冀县崔潭桃园村。白先生七岁上私塾,八岁因家贫  学随父亲白殿斌先生(梆子鼓师)学习打击乐,九岁在家乡一代随班演出。1917年,十一岁时到北京,在各戏班从事打击乐伴奏,十六岁既已开始正式担任京剧鼓师,十九岁时已在京城京剧界颇有名气。名伶孟小冬在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即为白登云先生司鼓,其后又与孟合作数年。白登云先生1932年正式拜著名鼓师鲍桂山和郭德顺先生为师,并兼学各派鼓师之长。

白登云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精艺求精,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尤其注意继承与创新。白登云先生始终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用节奏的把握统领全剧,坚持戏曲音乐要符合并紧紧围绕剧情,坚持为演员塑造人物服务。

白登云先生司鼓节奏把握准确,严谨明快,动静相宜,打文戏舒展细腻,到关键时,静若处子;打武戏火而不燥,到高潮时气势磅礴。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赞誉白先生是我国京剧界的小泽征尔。著名京剧研究家欧阳中石教授赞扬白登云先生的司鼓艺术是“两根楗,单双上下调动风雨雷电,一块板,轻重疾徐指挥角徵宫商”。白登云先生的司鼓风格形成了京剧音乐界唯一的司鼓艺术流派:“白派”,有“一代鼓王”之称。周恩来总理曾指示他多收徒弟。白登云先生是我国京剧历史上首获国际金奖的杰出京剧音乐指挥家。他在国际舞台上的演奏,让外国的观众和艺术家们对鼓师指挥的京剧音乐刮目相看 ,敬佩折服。

白登云先生合作过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众多,其中有杨小楼、金少山、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孟小冬、新艳秋、杨宝森、茹富兰、雪艳琴、赵桐珊、俞振飞、姜妙香、赵燕侠、李少春、张君秋、赵荣琛、李世济、李海燕等。他参加音乐创作的名剧有《江油关》、《春闺梦》、《荒山泪》、《锁麟囊》、《女儿心》、《百花公主》、《火焰驹》等,发表过《京剧锣鼓练功和运用》、《鼓点鼓声话节奏》、及《鼓衬秋声二十年》等文章。

白登云先生在和程砚秋先生二十年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配合默契、珠联碧合,对“程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3年白登云先生调到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后又广收徒弟,弟子遍布于海内外,均为各地京剧院团、院校的艺术骨干。

白登云先生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于7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白登云先生在艺术上精艺求精 ,朴实严谨,堪称大家风范;在生活中,谦逊亲仁,耿直正派。

 白登云先生音像资料介绍

这套音像资料收录了白登云先生1982年至1984年录制的部分内容,包括锣鼓的运用、锣鼓经的演示、锁呐曲牌和笛子曲牌、部分剧目和唱段的板鼓运用及节奏的把握等教学示范。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近八旬的白登云先生依然坐姿端庄、落落大方,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手腕灵活,节奏准确,轻重适度、变换及时,尤其善于利用鼓板本身的自重,与三个手指巧妙配合的技法,调控好支点与力点的转换,轻松自如,疾徐有致。

这套资料片以视频形式展示了白登云先生的司鼓艺术之精华,以及与其他器乐演奏家默契配合的风彩,使人更清晰直观地领略到京剧司鼓艺术和京剧音乐。同时生动地诠释了京剧是一门颇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综合性艺术。  

本资料集是中国戏曲学院艺术资料修复项目之一,由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编辑完成。

网页链接:http://www.dongdongqiang.com/slide/2016-11-09/5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