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学院召开“戏曲——价值观的故事演绎”座谈会

9月20日下午,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戏曲——价值观的故事演绎”座谈会在学院召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有关领导、学院全体院领导出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记者及全院中层干部参会。座谈会由学院院长巴图主持。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发表了讲话。他谈到,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学院邀请到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翟惠生书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二十余家主流新闻媒体有关负责人,以“戏曲——价值观的故事演绎”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形成以戏曲艺术为载体,让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的联动机制,让人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具有悠久历史以京昆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审美风范,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龚裕书记指出,守护传统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是中华戏曲艺术的光荣历史和不舍追求。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承载形式之一,戏曲艺术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是坚持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内在动力,也义不容辞地应该贡献其独特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振兴戏曲艺术,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龚裕书记谈到,虽然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遵循传承与发展并举,出现了一批优秀戏曲人才和戏曲新秀。但是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戏曲剧种在消减,戏曲人才队伍在萎缩,戏曲观众在流失。为此,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这既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同时也对包括中国戏曲学院在内的戏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院必须站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思想认识的高度上,完成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而扩大戏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戏曲艺术的社会价值,需要充分依托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学院真诚地希望通过此次座谈会能够加强学院与新闻媒体更加紧密的合作,“双剑合璧”,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以戏曲艺术为载体,让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的联动机制,为坚持和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发言,从媒体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独到的新闻报道观。在他看来,“文化艺术就靠作品,新闻也是靠最后的报道”来说话,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要引领社会,引领时代。就新闻而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回应问题,最后再说解决问题。

翟惠生书记忧虑“文化报道没有文化”,这是新闻报道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究其根源没有抓住文化的本源和文化的底蕴,没有抓住文化这个魂。解决途径一是研究京剧的魂,这恰恰是我们新闻报道最核心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节悌。第二要研究京剧的事,就是他们身上的故事丰富,新闻媒体人要善于挖掘。第三要研究戏曲的神,大写意,无中有,即中国艺术最高的境界。翟惠生书记告诫媒体人,戏曲报道要想成为深度报道,有影响的报道,就要“把戏曲讲给全国人民听,而不是只把戏曲讲给戏迷听。”你要只讲给戏迷听,那是小众,你要讲给大众听,那是大众,应该使戏曲报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报道。翟书记最后呼吁媒体人,“要担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要成风化人,让老百姓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座谈会上,来自主流媒体的代表纷纷结合实际,就当前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传播戏曲途径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而言,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副主编徐馨认为,当前我们现在整体环境,大众文化发展是比较活跃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家价值观也是比较多样的,党和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戏曲价值观,她提出独到见解:“戏曲本身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在今天也有它自己的时代性在里面,我们做好戏曲的宣传评论工作,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文化自信。”一部戏在演绎价值观,不单是一部戏本身讲的故事,其实参与这个作品的主创人员的创作精神,艺术态度,他也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北京日报文化部副主任周南焱则认为,“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价值观出了偏差了,可能整个作品就立不起来”。作为媒体人,怎么把作品真正做出来,提升它的感染力,让大众接受起来更加春风化雨,价值观能够现代转化,难度很大。中国艺术报记者郑荣健谈及对戏曲的认识深有体会,认为戏曲特别是传统戏曲它蕴藏着民间的伦理资源和审美资源。而同时他们也构成了民间的这种日常生活的一种力量,也就是说他们在欣赏戏曲的时候,能够找到跟他日常生活之间的一种呼应。戏曲传播,当戏曲跟当代现实生活呼应起来的时候,碰撞出火花,就会为媒体人提供新闻报道的亮点。他为此预示到:那候,戏曲就不再是一个古老的状态,能够焕发出时尚的光彩。

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文化十分》记者李雪荣结合栏目节目选题拍摄的感受,谈到节目要迎合时代大主题,同时文艺工作者也要深入基层,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才会好。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坦言,“离心最近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戏曲就是离心最近的一种文化“,戏曲能不能赢得大众,就要用心想到所有的人,才有可能,有机会获得大众。这就首先要求戏曲人要做好自己,排出好戏精品,其次媒体要担负责任,必须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民乃至推向世界。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欢天戏地》栏目制片人孔洁用“坚守、情怀”诠释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传统文化的这种坚守,需要媒体人的情怀,如果没有信念,是如论如何也坚持不下来的。经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梁曦通过成功案例提出,媒体人应吸取经验,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采写出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故事。

就媒体跟戏曲联姻,共同探讨如何去传播戏曲的价值,光明日报文艺部主编苏丽萍发言谈到,中国戏曲学院可以把之前的传统戏加以宣传,同时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加大普及推广工作。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采访室副主任吴晶认为,从对外对内传播的角度来看,当今京剧在西方有市场,通过孔子学院的推广,借用他们的思维把我们的东西加以创新。中国青年报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吴湘韩提议,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戏曲学院以后加强联系。来自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部主编王晓宁谈到,戏曲是做团结统战、凝聚人心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学者为栏目提供高质量的文章。

听取了各位媒体代表的发言以后,翟惠生书记做了总结发言。他倡议,中国戏曲学院与国家主流媒体建立联动机制,开展学院一月一次的媒体开放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议题,大众才会感兴趣。通过新闻媒体牵线搭桥,我们戏里戏外的故事不仅能在纸媒同时也一定能在网络等现代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