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寻找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课题与方法》专题讲座

2019年5月22日上午,美国凡萨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北美口传暨表演文学国际研究学会(CHINOPERL)会长都文伟应邀来院做《寻找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课题与方法》的两场专题讲座。都文伟教授长期从事东西方戏剧比较研究课题,是目前在国外研究中国戏曲、电影与曲艺领域并用中英文发表论文专著、教授专业课程的一位顶尖学者。戏曲文学系师生及来自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聆听了这两次讲座。

在第一场讲座中,都教授围绕中西戏剧发展史上几种重要形式,选取《红色娘子军》、《灰阑记》两部著作的中西方演剧形态为实例,采取课堂教学与互动结合的形式,启发同学们思考比较研究的课题切入点。讲座第一部分是对中西戏剧基本形式的回顾。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从元杂剧开始,都教授列举《赵氏孤儿》、《琵琶记》在西方的翻译与改编作品,到明清传奇、昆曲在国外的热点,从中可以生发出关于剧本文学、戏剧理论、戏剧评论等方面的许多课题。都教授指出,在寻找课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广泛涉猎每个戏剧种类的代表剧作和理论著作,发现各类作品的表现手法与风格特征;其次是扩大选题范围,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视野,注意从微观细节入手,做出独到而深刻的题旨。讲座第二部分介绍了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两种形式,即平行比较与影响比较。《红色娘子军》作为“影响比较”的范例,体现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孕育的艺术体裁、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该剧自诞生以来,经历了芭蕾舞、故事片、京剧样板戏、轻歌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纪录片等多种演绎形式,直到今天依然被取用作许多现代性的尝试。从《红色娘子军》身上,可以发掘诸多课题切入点,比如主题的变化、文化符号的解读、对女性的描写、戏剧形式的互相影响等等,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脉络。《灰阑记》作为另一部中西戏剧比较的范例,体现中国戏曲对世界演剧发展的促进作用。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通过研究《打渔杀家》等剧目,在戏曲中找到了戏剧“间离”理论的引证,结合元杂《灰阑记》的译本而创作出《高加索灰阑记》并在剧中实践了自身的戏剧理论。以该剧为代表的“布莱希特体系”影响了二战后整个东西方戏剧世界的现代性探索,对中国当代的演剧形态也起到很大作用。在《灰阑记》身上既体现了一出经典之作的跨领域横向比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纵向比较。都教授认为,要针对不同的比较形式,具体选择方法,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

都教授授课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场讲座的内容分为实例讲课、提问讨论、学生案例分析以及立题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分钟中国戏剧史复习,都教授带领同学们重温了远古至唐、宋杂剧、金院本以及杂剧传奇,强调了剧本阅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西方戏剧中的几个重要戏剧形式,特别强调了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第三部分是“戏剧的方方面面”,都教授特别强调了对于戏剧种类的了解以及对于舞台演出和演剧评论的参与度;第四部分是“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形式”,分为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种,尤其强调中国剧中的西方元素和西方剧中的中国元素。都教授用理论引出实践之中的具体剧作,分别引用了《灰阑记》和《红色娘子军》以“《The chalk circle comes Full Circle 》”的原创论文标题让听众明白对于研究剧目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即从原有的基础上来发掘新的思考方式和比较形式。在讲座最后,都教授播放了《尼克松在中国》、《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以及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片段,使大家了解中国的《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创作的魅力和多边性。

两次讲座的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元,课堂气氛活跃,在都教授的分析与启发下,同学们对中西方戏剧比较话题有了多方面的见识,对今后各自的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均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