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校吴新苗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4月29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校吴新苗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表彰大会。

5.jpg

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是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每五年评选表彰一次。今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市性劳模表彰。

2.jpg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曲艺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北京卷)》首席专家、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九三学社丰台区工委副主任。

“在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世代打磨形成了很多经典剧目、曲目,这不仅是宝贵的艺术遗产,也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精髓和丰富的艺术技巧。”吴新苗老师认为,传承经典既是戏曲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戏曲专业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

吴新苗老师长期坚守在戏曲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共出版学术著作11部,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戏曲理论研究文章7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京剧史料学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史的镜像:民国时期报刊中的戏曲评论与批评》、北京市拔尖人才培育课题《梨园私寓考论》,主持北京市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元曲研究现状与近两年元曲研究新进展》,参与完成《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研究》《中国戏曲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等项目。

近年来,吴新苗老师出版的3部学术专著,在戏曲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反响。《梨园私寓考论:清代伶人生活、演剧及艺术传承》以考察梨园私寓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为切口,探讨晚清北京社会风尚及戏曲艺术发展的关系,从独特视觉观照近代戏曲发展变迁,获学界好评。《清代京剧史料学》一书提出并探索了“京剧史料学”乃至“戏曲史料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推动了戏曲史料学学科发展,使得戏曲史料学成为近年来戏曲研究热点。论文集《文本、舞台与戏曲史研究》体现了他在戏曲研究领域打通文本、舞台,融合古今的研究视野。不少青年学者表示受到以上几部著作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启示。文旅部科教司委托上海戏剧学院起草的《戏剧学十年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出版)多次提到以上研究成果,并将他列为戏曲学研究第六代学人(70、80年代出生)的重要代表。此外,他还先后获得中国出版协会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第35届田汉戏剧奖理论一等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等荣誉,为中国戏曲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jpg

2024年12月,学校举办首期国戏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代表围绕谭霈生著作《论戏剧性》展开研讨。国戏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是学校科研处为青年教师搭建的交流互鉴平台,是激发青年教师科研热情、厚植交叉学科培育土壤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学术沙龙引导青年教师提升科研水平,打破专业壁垒,营造学术氛围,强化理论思维,育强学术骨干,培育科研团队,实现学校学术事业发展和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吴新苗老师说。

学校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科研处立足学校学科发展和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北京市社科基地“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这一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完善建设机制,培育科研团队,进行重要课题攻关。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数量逐年递增,在全国艺术院校中位居前列;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出台中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资助出版制度,遴选出版《国戏文库》16部;牵头完成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团队建设,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4.jpg

吴新苗老师18岁参加工作,即以教书育人为本生志业,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自我激励,不折不挠、砥砺前行。学校“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工委“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项项荣誉饱含吴新苗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决心。“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他将继续深深扎根于戏曲教育的热土,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