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不断培养戏曲创作骨干人才——2017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中国文化报》2017-09-05)

学员汪珅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朱绍玉老师为作曲班学员授课

 学员们研讨交流

   舞美班学员在交流灯光专业软件的使用技巧和成果

学员观摩国家京剧院排练后合影

 学员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合影

评论班学员赴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观摩秦腔《渭水医魂》等剧目后合影

评论班学员赴长安大戏院观摩赣剧《斧头将军》等剧目后合影

 

导演班学员观看薛卓朗教授导演作品

舞美班学员讨论交流

  编剧班结课座谈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精神,文化部于“十三五”时期实施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该计划自2016年开始至2020年,每年举办一期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承办,计划培养1000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评论人才,力求解决戏曲创作人才长期不足的问题,提升我国戏曲创作骨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戏曲艺术整体创作水平。

今年5月,2017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启动公开遴选工作,经组织报名、资格复审、遴选等环节,好中选优,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和部分高校、涵盖30多个剧种的215名学员入选。7月9日,研修班正式开班,设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评论五个专业;8月4日,集中授课结束。

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为此次研修班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准备:邀请权威专家为学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学员进一步认识到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安排学员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让学员们学习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加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课程,邀请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经验的艺术家为各班学员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既有5个班合上的公共课,讲综合理论、政策导向,又有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讲专业知识、舞台实践。主讲老师阵容强大,配备国内外顶尖专家近百名,既有各领域卓有成就的前辈大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才俊;既有理论大家,又有一线创作人员。此外,还安排学员参观学习,观摩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20余部剧目,召开各类研讨会60余次,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研修班为学员传递了戏曲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信息。编剧班的专家聚焦于当前的戏曲特别是京昆创作现状、当代戏曲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员把握当下戏曲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舞美灯光班在4个星期里共邀请了国内10余家知名厂家为学员讲解最新的灯光设备,带领学员了解最新的灯光音响技术。

除了理论学习,研修班也十分注重学员的学习实践,提高学员的创作实践能力。学习期间,恰逢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举行,研修班抓住这一契机,先后组织学员观看了秦腔《渭水医魂》、茂腔《秧歌乡的故事》、黄梅戏《青山鉴》、婺剧《英王徐策》、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等20余部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剧种的精彩剧目,让学员领略了不同地区戏曲的风格特色。在强化观摩实践的同时,研修班还设立了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环节:编剧班由授课专家一对一点评、指导学员修改自己创作的剧本;导演班针对学员的作品和观摩剧目的导演技法进行集体讨论、专家点拨;作曲班设置了剧目音乐讨论选修课,根据学员的创作实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舞美班不仅讲授戏曲灯光的理论,更突出戏曲灯光的实践、使用功能,把灯光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贯穿课程始终,让学员切实提高灯光的操作能力;评论班则把剧目研讨引入课堂,针对观摩剧目从表演、编剧、导演、音乐、服装、灯光等方面进行评论和指导。

研修班学员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聚在一起,既是一次高规格的集中学习,也是不同剧种、不同创作思想的一次有效交流。现在,学员们正在当地开展创作实践,2018年初,将带着创作成果返回北京完成学业。

 

“写人就是目的”

编剧班    常    勇

研修班的学习生活充实又丰富,令我获益良多。对于戏曲创作观念的革新和解放,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堂课是刘锦云老师的《谈人说剧话戏曲》。

写过《最美警察》《大众星火》《青山作证》三部主旋律作品的我,对于此类题材的创作越来越迷茫,而刘锦云老师课上反复强调的“写人就是目的,不要拿人当工具”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对我来说既是当头棒喝又是醍醐灌顶,我感到拨云见日,一下找到了戏曲创作的正途。写戏,就是要向刘锦云老师说的那样“得琢磨人,得钻到人心里面去琢磨他”,唯有如此,戏曲才不是简单的说教故事,而是真正感染人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刘锦云老师对戏曲创作中强调的“写人”,恰是一个青年剧作家需要一生践行的“为生民立命”的必然选择。“写人就是目的”,在研修班上所得到的这一写作宗旨和诸多名师教诲,足以让我受用一生。

迈向创作“高峰”的重要基石

编剧班    高    明

提高创作能力是打造“高峰”作品的关键。为此,戏曲“千人计划”编剧班邀请郭启宏、刘锦云、罗怀臻、陈亚先、姚金成、张永和、姜朝皋、谢柏樑、胡应明等仍在创作一线不懈耕耘的剧作家集中授课,旨在启迪创作思维、引领创作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学员的创作能力。

 在“千人计划”集中学习之时,我正在为剧院创作以改革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京剧《青山依旧》,课堂上每一位剧作家的授课都给予我一定程度的创作启发。比如,郭启宏老师结合《李白》《知己》指导大家如何开掘人性、用戏剧手段表现人性,教导我们“写戏不写人性永远称不上好作品”。罗怀臻老师说:“当今有多少演出是在为当代人某种传统的审美记忆而演出,而不是为当代人在演出,现代化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眼光……不要直接去控诉某一个时代的残酷,而是要去细腻描写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的人的生存状态。”这些具有启迪性与引领性的话语,直接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如何以人性为支点为传统艺术注入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我将这种对题材的切入角度、对人物的诠释方法化用到自己这部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力争找到属于人物本身的个性化结构与节奏,从而摆脱主旋律作品主要人物脸谱化与戏剧情节趋同化的问题。可以说,此番学习既是对创作规律的系统获知、对固有认知的创造性突破,更是对未来创作思维与创作观念的启迪与引领,颇具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好中国的故事

导演班    金彦龙

导演艺术建立在剧作文本的二度创作之上,其核心任务是将理解到的思想内涵化为舞台意象传达给观众。如何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的舞台意象,应该是所有学员和老师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对于这个课题,老师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基点,给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答案。这些答案有的已经形成较为严密的理论著作,例如王晓鹰老师的《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冉常建老师的《表意主义戏剧》、赵伟明老师的《戏曲导演艺术》;有的则基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出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例如罗锦鳞老师的“卡塔西斯”效应、张曼君老师“退一进二”的创作法则和“没有糟糕的题材,只有糟糕的、不智慧的我们”的论断、沈斌老师“古不陈旧,新不离本”的创作思路……

这些理论与经验必定会对各位学员的创作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为进一步深化与提高全国戏曲艺术创作水平,注入一针强心剂。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导演班    熊    剑

通过集中授课,我在艺术思维、艺术观念方面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精心设计的各门专业课,那些在平常工作中令我感到困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在理论上找到了依据。罗锦鳞老师的《导演艺术的特性以及导演职能》课程引经据典,运用案例分析,使我对剧本分析、导演构思、实现构思等有了茅塞顿开之感;《戏曲导演技法》一课更是采用大量戏曲经典剧目来讲解、分析导演时空处理以及舞台调度等专业知识,令我感受颇多;赵伟明老师《导演对剧本的鉴识与把握》一课讲解了导演与编剧的关系、导演与剧本的关系,他在讲解自己作品的时候又唱又跳,在寓教于乐中使学员们对导演工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还有我非常崇敬的王晓鹰、査明哲、张曼君、沈斌、乔慧斌、任鸣等几位老师,通过大量经典剧目分析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历讲述,开启我们的思维空间,为以后的导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艺术想象插上翅膀

 作曲班    汪    珅

“千人计划”研修班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戏曲创作骨干人才,尤为强调创作实践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授课的实质意义并非是传授理论,而是以传统为基础、以时代性为导向的艺术理念的交流与碰撞。

从戏曲音乐角度来说,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新一代戏曲音乐工作者深思深研。“千人计划”学习班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在创新、继承和发展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更为这一理论的实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通过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在作曲理论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创作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此外,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通过交流,我们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之前我们只注重本剧种的创作,通过此次交流,大家发现很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剧种都有一定程度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命轨迹,有利于我们认知剧种特征、丰富剧种创作。

 重新认识舞台灯光的重要性

 舞美班    杨元利

以前受传统观念影响,戏曲从业者对灯光的认识不够。通过此次研修班各位老师的讲解,我强烈地认识到,舞台灯光艺术是从一定美学立场出发,利用光、色、影等灯光造型手段,在时间流动中,对戏剧空间中的人、景、物进行有选择的照明、渲染、塑造和刻画,实现对戏剧内容、信息的视觉化传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灯光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一个优秀的灯光师要具备各项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例如熟练运用各种设计软件,对文学、音乐、绘画、哲学等相关内容有所了解等。设备和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有了好的设备、技术和更高的艺术修养,设计想法才能得到完美呈现。

舞台灯光不仅仅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种语言艺术,在光、色、影的构成下,结合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有节奏地变换、运动,共同表达一种情绪,讲述一个情感故事,给观众带去视觉享受。随着舞台灯光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灯光专业人员帮助导演和舞美设计者完成艺术构思,灯光设计师应当站在导演和舞美设计的角度,围绕剧情发展、人物、演出样式和实际条件等,综合进行艺术构思,完成创作设计,只有各环节配合协调,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活学活用,锦上添花

 作曲班    周    玉

 众所周知,戏曲音乐是剧种的灵魂,离开音乐就不能体现出剧种的特性,但现实情况是,全国不少剧种都缺乏作曲音乐人才。以川剧为例,50岁以上的作曲人才可能不到8个,5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传统戏曲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创新,但缺少后备人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可喜的是,文化部实施了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非常值得称赞。

 这次研修班作曲专业的课程是紧紧围绕戏曲作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设置的,包括和声、复调、戏曲写作、曲式分析、戏曲配器等作曲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尽心尽责、精心备课、耐心讲授,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明白在今后的创作中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出本剧种唱腔、音乐的特色。 总之,这次研修班让大家收获颇丰,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生涯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灯光是有灵魂的

舞美班    张    捷

炎炎夏日,“千人计划”燃起我的学习之心。通过此次研修班的学习,我对艺术灯光设计创作的认识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尤其是“写实”“写意”,对我大有启发。

以森林场景为例,放在以前,我只是粗略地将森林的颜色做一个具体呈现,但在学习之后,我会考虑现实场景中物的颜色在远近不同的情况下明暗不同,这是人眼对远近的一种立体空间感,可以在有分层舞美布景的场景设计中去体现,这是写实的手法。如果是夜幕下的场景,既要保证演员的面光和夜晚中的场景,又要防止人物光落在景上面,让画面看起来过于平面,所以,可以利用灯的光位、侧或逆去勾画树木的轮廓,运用写意的手法来体现,不干扰演员区的照明。

关于写实、写意的创作灵感和创意构思,我有一点个人想法:写实的灯光并非完全照搬现实,而是超越现实的戏剧化写实灯光;写实灯光是对于剧本和戏剧本身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它不是用自然形式去表现和感觉光的形态,而是需要用灯光去创造一个完整的画面。

做好戏曲评论任重道远

评论班    高红花

有幸参加本次研修班,收获颇丰。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老师们在课堂上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知晓文化生态环境,把握文艺发展的方向,提高对文艺评论重要性的认识,推动艺术创作,使人深刻体会到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不能用过去的评论依据去看待戏曲。

其次是学识的充实。仲呈祥等20多位老师广而博的授课内容让我明白,戏曲评论也是美、史、哲等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如蒲剧《樱桃花开》,是基于真实故事的再创造,只有具备对当时情、当时景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其价值。

第三是戏曲精神的熏陶。老师们把戏曲传承当作要务与责任,他们对戏曲的热爱时刻感染着我,从傅谨评论文集“润物细无声”地传经布道,到近40次科学安排的教学课和10余次精心挑选的剧目观摩研讨,让人切身感受到戏曲带来的立体式熏陶。我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学习,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勇于担当,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思想的碰撞带来观念的更新

评论班    穆海亮

精心设计的课程、异彩纷呈的会演、活泼热烈的切磋……短短一个月的集中学习紧张而充实。作为评论班的一员,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课堂上的思想碰撞更新了自己关于戏曲批评的观念。每位老师的思维方式不一、授课风格各异、学术观点有别,恰是这令人激动的思想交锋,开拓了听者视野,从不同维度加深了我们对戏曲和戏曲评论的理解。

吕效平老师对中世纪戏剧与现代戏剧的辨析深刻而犀利;赵建新老师从现代视角对剧目做出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马也老师对戏剧评论“上游的”“横向的”“思想的”阐释启人深思;陈鹏老师从美学角度剖析戏曲评论,条分缕析、自成系统;曾静萍老师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细腻、动人的讲授传递出对传统的热爱与坚守……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同学之间的互相切磋,使我提高了理论素养、提升了审美能力,对戏曲作品的鉴赏与评价也有了更扎实的根基、更丰富的视角、更科学的判断和更准确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