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多剧种教学研讨会

6月1日,我院举办“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班(扬剧、河南曲剧、吉剧)教学研讨会”。研讨会前一天,该班的毕业公演刚刚圆满落幕。为及时总结扬剧、曲剧、吉剧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院与三个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办学的经验,各方领导、专家、学者汇集一堂,共商大计。出席会议的有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副院长张思光、吕良;扬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党委书记季培均,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扬剧研究所所长、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李政成,扬剧研究所书记周寿泉;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常松;我院院长巴图,副院长宋飞、冉常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务处处长李钢、副处长刘芳,表演系主任王绍军,党总支书记董昕,表演系外请授课专家孙培鸿等教师代表以及2014级多剧种本科班全体同学。会议由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主持。

会上,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首先向2014级多剧种本科班5天来的成功演出及学业的圆满表示祝贺,尤其是看到吉剧同学将家乡的经典剧目《桃李梅》呈现的如此精彩而感到欣慰。她说吉剧11名学员的毕业,是吉林戏曲事业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这是国戏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感谢学院领导、老师的大胸怀、大视野,为吉剧、扬剧、河南曲剧的人才培养付出的辛勤努力,为我们国家的戏曲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她指出,2013年吉林省开展了吉剧振兴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人才。2014年11名吉剧学员得以到国戏学习,正是这项工程的重要成果。四年前苏厅长带队来国戏洽谈合作办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天经过双方四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她表示,毕业后将为这批学员打造实践平台并提高待遇。希望同学们不忘师恩,离开学校后继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为吉林戏曲事业贡献力量。扬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党委书记季培均代表扬州文广新局对我院领导和诸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谈到,从毕业演出取得的成果来看,同学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师们的培育,在校的学习经历必将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季局长还表示,希望今后借助国戏这一高等教育的平台共同开展高规格、多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希望国戏为扬州培养更多高层次戏曲复合型人才。

三个教学实践基地的领导分别对四年的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谈了各自的体会。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常松表示,通过两台折子戏、三台大戏看到了同学们大气、稳健的台风和学院派的规范、严谨。河南曲剧作为本省的第二大戏曲剧种,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回到剧团后将着力解决大家的待遇、编制等问题。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表示,国戏多剧种的办学可谓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几年的合作看到领导、老师们克服了诸多的困难,为戏曲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他嘱托同学们,离开学院后不忘师恩、勇于探索,开启戏曲事业的新篇章。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扬剧研究所所长、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李政成指出,通过四年的学习,扬剧专业的同学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学养、提升了理论水平。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国戏表演系结识了吉剧、河南曲剧的诸位同仁,一校三团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2+1+1”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京昆打底,剧种立身,厚积而薄发。此次,扬剧《百岁挂帅》是继1959年为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后第二次晋京,时隔半个多世纪,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回到扬州后,文化局将把新建的戏曲文化园作为实践基地,为孩子们打造实践平台,筹办专场演出,让他们学以致用,为他们成才、成角儿铺路搭桥。

表演系主任王绍军谈到,2014级多剧种本科班是多剧种办学模式的成功范例,也是表演系新一届领导班子主抓的第一个多剧种本科班。四年来,该班同学学习了91出京昆剧目、115出本剧种经典剧目。此次毕业展演的2台折子戏专场以及3台大戏就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此同时,此次研讨会印制的31万字的论文集,更是大家对四年所学所思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在国戏的学习生涯,并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能够成长为台上能演戏,台下能教戏的复合型、创造型、学者型人才。会上,扬剧研究所周寿泉书记、吉林省戏曲剧院张思光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务处处长李钢、副处长刘芳、表演系外请授课名家孙培鸿老师,表演系姚红、衣麟、蒋洪广、李艳华、李鑫艺、董昕等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刘杨还分别发表了各自的体会。

学院冉常建副院长表示,国戏有责任为国家以及本行业培养能够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优秀人才,并且多年来为之努力。从三个剧种5台演出的呈现效果可以看出,我们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也欣喜的看到同学们在表演能力、基本技能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并凸显了剧种优势。冉院长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够致力于研究本剧种最经典的剧目,观摩、吸收、转化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移植、改编适合本剧种的剧目,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地出人、出戏、出成果。宋飞副院长表示,学生们作为戏曲艺术的新生代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希望看到大家今后在戏曲舞台上更具光彩。该班的论文集凝聚了同学们四年的学术成果,这意味着大家不单是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而是逐渐成长为一名有学有术,有利于戏曲艺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四年的学业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既是一个终点,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大家不断总结、勇于探索,再创新的辉煌。

我院巴图院长为此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巴院长谈到,同学们四年的学习和五天的毕业公演向观众展示了自信。这份自信背后包含了大家对职业的自信、对剧种的自信、对戏曲的自信,对所在院团和未来人生的可持续的自信,大家应该带着它从容的走向自己的艺术人生。该班吉剧11人、扬剧12人、曲剧18人,在各自剧种的发展中可谓“黄埔一期”,同学们承担着非凡的使命,与此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压力。该班是地方戏曲人才创新模式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全国振兴戏曲的体系当中可以说是四种力量的合流,包括政府的力量,院团传习的力量,学校的学历教育以及师徒传承的力量。这四种力量合流,发挥所长、互补其短,实现了人才培养链条的紧密衔接,实现了戏曲人才培养资源的科学配置。巴院长希望大家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可持续成长的理念,成为创新模式的成功范例。敬畏经典,追逐经典、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复制经典,发展经典,在这样的体系中成为未来传播经典的力量。最后,巴院长为同学们在演出中体现出的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尊重之情感到欣慰,这恰恰是对国戏“一棵菜”精神的身体力行。他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希望戏曲的阳光能够伴随同学们成长。国戏永远是大家精神的家园,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会后,领导、专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