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專家呼籲戲曲傳承刻不容緩 (《大公報》 09-11-20)

 

    為促進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戲曲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國政協京崑室主辦的「兩岸四地中國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香港論壇」,昨日在沙田大會堂展覽廳舉行,邀請了多位著名京崑表演藝術家及專家學者出席,就中國戲曲傳承和發展發表意見。

    戲曲劇種越來越少

    出席論壇的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全國政協常委孫懷山、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張國祥、全國政協委員葉少蘭、全國政協常委余國春、澳門特區全國政協委員梁華。

    發言的講者包括有葉少蘭、浙江省京崑藝術劇院名譽院長汪世瑜、北京市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名譽院長孫毓敏、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孫萍、國家一級編劇張永和、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傅謹、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蔡欣欣、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講師李光玉、澳門文化產業促進會會長蔡安安、香港中華藝萃研究會會長楊明。

    此外,著名京劇藝術家劉秀榮、馬長禮、譚孝曾、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杜長勝等,均有出席是次論壇。

    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致辭時表示,戲曲是華人社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戲曲的承傳問題,現在到了關鍵的時候。他引出數據說,過去全國戲曲劇種三百六十八個,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減至三百一十七個,到了二○○六年急降至二百六十七個劇種,而且有一半沒有音響紀錄,中國戲曲劇種越來越少,有些正瀕臨失傳。他認為,世界文化應多樣性,不能只有單一的文化,而文化分有不同層次,除了知識和倫理道德的層次外,最高層次是情感的體現和滋養,中國戲曲的內容中,有情有義、忠孝並全等訊息,體現了民族的健康情感,離開了健康情感,我們創造的未來不是大家想要的未來。

    中華民族身份象徵

    中國戲曲的承傳,在應否及如何創新、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上,意見紛紜。但大家都會認同,中國人應以戲曲自豪,戲曲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保存和承傳中國戲曲藝術刻不容緩。

     葉少蘭認為,中國戲曲不同的行當,都有不同的程式和規範,要原原本本地繼承戲曲,重現戲曲藝術本體的基礎,才能發揮戲曲的精粹。此外,培養高水準的師資隊伍,培養技術全面的戲曲人才都是當務之急。

    汪世瑜發言時反映出看到中國戲曲傳承危機感到痛心。他感慨地說,中國戲曲傳承的問題談論得很多,但總覺得問題沒有解決,傳承危機越來越嚴重。他說:「傳承是發展的基本,要發展先要解決好傳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湧現很多京崑表演藝術大師,今天大家仍以他們自豪,表演藝術是人的藝術,人去了,連藝術也帶走。今天所缺乏的是身懷絕技的表演大家,若這一代演員沒有絕招,到了下一代就會更差。」此外,就是觀眾傳承越來越少,現在買票看戲的人年紀較大,年輕人不買票。

    汪世瑜將問題歸根於民族性的問題。他苦口婆心地說:「我們自己民族看不起自己,看戲的人都是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文化,如果人人都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大家多從自己做起,為中國戲曲做一點點工作,中國戲曲亡不了,否則中國戲曲活不了。」

    冀新京劇流派出現

    張永和亦表示,過去每一位京崑表演藝術家都有好的師承,深厚的基本,中國戲曲應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再創新的方向發展,若能這樣做到,他期望可有新的京劇大家和流派出現。

    對於有人說,崑劇是文化遺產只可繼承不能發展,不容許作改動,蔡安安發言時表示不認同。他指出,過去很多名劇或京崑大師,都是在創新和改革中,令中國戲曲向前發展。他說,不改革不發展是不可能的,但要看怎樣改,他認為戲曲是寫意的藝術,這特點是不能改的。因此,他對那些實景拍攝的崑劇電視劇感到很反感。他說:“《牡丹亭》中的遊園,是要靠演員的表演帶領觀眾感受那奼紫嫣紅,要觀眾互動發揮無限的想像,每個觀眾心中都有自己的園林。”

    是次論壇已在澳門舉行,今次在香港舉行後,將到內地舉行。昨晚主辦單位並邀請一眾嘉賓欣賞在沙田大會堂演出的大型京劇交響樂《鄭和下西洋》戲曲晚會。